三线学兵连的历史原因

如题所述

尽管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但人力还是严重不足。当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陕南还有一条重要的三线铁路——阳安铁路也在同时建设,仅阳安线就上路民兵40万,陕西省的劳动力非常紧张。陕西省白河县境内由湖北省派民兵支援,陕西省镇巴县境内由四川省派民兵支援,陕西省旬阳、安康、紫阳县境内的民兵则由陕西省自己解决。“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 负责组织民兵配属铁道兵2师、10师和11师施工,但人力不够。无奈,陕西省领导想起来陕西省1969届、1970届初中毕业生还没上山下乡,问铁道兵这些学生行不行?铁道兵立即回复可以。于是,1970年8月,西安市(含今咸阳市的秦都区、渭城区,这两个区当时称为“咸阳市”,归属于西安市)的10000名1969届初中毕业生报名上了三线,和铁道兵、民兵并肩奋战。学生连队不同于部队,也不同于民兵,“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命名为“学生民兵”。由于“学生民兵”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学习快,肯吃苦,很快成了桥隧施工的主力军,铁道兵和政府都很满意。1971年,铁道兵又从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宝鸡地区、咸阳地区和渭南地区招录了15000多名1970届初中毕业生上了三线(其中含少数西安市以外的关中地区城镇的1969届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老三届学生和城镇社会青年)。这样,陕西省共有两届25800名初中毕业生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参加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其中女学生5129名。25800名学生共编为141个连队,其中女子连队26个,配属于铁2师、铁10师和铁11师,后来有几个连队改属了铁1师。绝大部分学生连队呈带状分布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沿线,连队按部队编制和管理,学生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部分连队的卫生员)由陕西省抽调干部担任,铁道兵向学生连派军代表协助管理。
在襄渝铁路即将接轨通车、绝大部分桥隧工程已经完工的情况下,1973年4月,10000名1969届“学生民兵”退出了三线建设战场,政府给分配了工作。1973年7月,15000名1970届“学生民兵”退出了三线建设战场,政府给分配了工作。从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25000名陕西学生民兵在襄渝铁路上奋战了将近3年。
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世界历史上没有过,这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十六七岁的学兵大军,25000人的队伍比当时一个满员的铁道兵师的兵力还要多。这支大军扑上疆场,虎虎生威,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都做过,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学兵流血流汗冲锋在前,有100多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这支学兵生力军的加入,为襄渝铁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学兵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