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为什么得到认可?

如题所述

在《中国全史。百卷本》这本书的总序中有详细的论述,儒家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而这几个特点对于一个大陆型农业文化模式来讲,条条都有必备的价值。

其一,推崇皇权,主张统一。这是儒家学说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法先王说,所谓三纲五常。简而言之,就是君为臣纲,皇权乃万事之本。可以这样说,像中国古代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自然农业型国家,如果不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系,是不可想象的。皇权不是中国人的爱好,而是中国历史的需要。儒家学说中虽然也有“民为贵”之类的议论,但处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心位置的无疑是皇帝。先秦诸子百家,只有儒家学说对尊卑问题讲得最合封建帝国之意。儒家学说中大一统的思想,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兴旺和强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选中儒学作为官学,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秦始皇若不统一天下,那么,诸候国就不会看中孔夫子,因为看中孔夫子就该服从周王朝。而秦始皇一旦统一天下,那么,儒家学说或迟或早总会登上皇家官学的宝座。秦始皇乃一代之雄,却干出焚书坑儒的事来,可算是中国历史对始皇帝的一个黑色幽默。

其二,天人合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儒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孔、孟时已有萌芽,到董仲舒时代成为成熟的哲学观念。汉代以农业主国,对自然环境必然重视。一方面与天为邻,一方面又对天有所敬畏。于是儒学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如汉武帝一样的皇帝,就有了双重价值。价值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为皇帝的最高权威找到根据,既然天人一体,皇帝之所以成为皇帝,就说明这是天命所在;价值之二,是使天下都能爱护自然,重视土地,从而保证农业自然经济的顺利发展。

其三,性分三品,强调等级。地域如此辽阔的农业大国,必须建立中央集权制才能管理;而建立中央集权制,又必须实行严密的等级制才能保证皇帝以有效的方式控制如此巨大的国家机器,获得必要的行动效果。而儒家学说中的上智下愚及性三品说,正好为封建等级制提供了绝好的理论依据。人为三品:上品之人,不教而明,属于圣人一流;中品之人,教而后益,多数人都在此类;下品之人,虽教而无益,非强制其行为方可。而上品之人必得知书达礼,中品之人可以教而后成,所余下品,大多是平民百姓。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合皇帝陛下的龙意。于是儒家学说,不能不受到帝王的青睐。而且封建体制一日不去,儒家的官学地位便一日不会动摇。

其四,既重亲性,更重家庭。儒家学说对于家庭给予特别的重视。儒学立身的根本,一是作忠臣,二是作孝子。而且忠臣必定是孝子,孝子亦必须是忠臣。孔夫子对于孝的重视,足为百家先,而他对不孝的态度也是很激烈的。作为中国伦理文化基础的农业自然经济,其基本的生存单位是家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家庭。唯有家庭稳定,国家才有安定,唯有家庭富足,国家才能富强。中国传统家族与封建王朝属同位结构体,二者的兴致一般无二,区别只在所处位置不同。古代中国只要家庭不乱,无论碰到怎样的变化,必将很快走向安定状态,而且只要保住中国传统家庭的文化特性,则中国传统文化就不会发生断层现象。

其五,重视土地,不患贫而患不均。农业之国,最重要的财富莫过于土地,土地是国家之本。这和市场经济不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也是商品,美国花几个小钱,就可以买下阿拉斯加。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历代土地政策,也有差异。但每次改朝换代,如想取得成功必须在正确解决土地问题上下功夫。土地是立国之本,而赋税是土地能否发挥最好效益的关键。赋税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农业与地主以及他们二者与国家的深层政治关系。无论哪个朝代,只有解决好土地与赋税问题,才能出现真正的繁荣,否则纵然有多么强大的管理力量,也非出乱子不可。农业国家重视土地,但土地可以使人生活,不能使人剧富,而儒家学说正好主张“不患贫而患不均”。穷点没啥,但不均就不行。将这个理论用于
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真是再好不过了。而且因为有这样合谐的社会历史基础,连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都受到莫大影响。

其六,重农抑商,不准流动。以农业立国,必定重农。但农、商二者有冲突,特别是处在自然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民得利不容易,相对讲商人获利则比较容易。农业是传统大陆国家赖以生存的命脉。这个命脉的特点是:既稳固又脆弱。试想一个几千万人的农业大国,实力理应雄厚。但这种雄厚的实力非得付出艰苦卓绝的农业劳动才能得到。因此,一旦发生农民向其他行业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作为社会生存基础的农业就会动摇。因此,重农必须抑商,而且反对一切人口流动。由农转商,固然要反对,就是农民向别处迁移,也要反对,甚至因饥荒而逃亡的流民都受到歧视。终整个封建时代,封建王朝对于流民都十分反感。因为当一个王朝对流民失去管理办法的时候,就预示着这个王朝的寿命要终结了。而儒家伦理观念,最重视家庭关系,所谓“忠孝传家久”,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伦理学说,封建王朝怎能不爱?

其七,重视礼教,倡导中庸。封建王朝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稳定,而封建家庭的稳定又有赖于严密的封建等级制,特别是男尊女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的理论依据是夫为妻纲,父尊子卑的理论依据则是父为子纲。二纲合一,最高男性家长便处于生宰地位。女子则没有地位,一个女子,在家要从父,出嫁要从夫,夫死要从子。这两个原则,既使家庭稳定,又使思想僵化。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重礼而轻理,在家庭婚姻关系上尤其如此。比如夫妻既讲尊卑,感情好坏就是次要的。即使嫁给一个万分不如意的丈夫,也只能认命,这叫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国传统家庭重视父子关系远胜于重视夫妻关系,因为只有父子相传才能保证家庭的稳定。儒家的这些主张,无疑对巩固封建等级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中庸即不用过激的态度看待社会,看待家庭。中国人素有“忍”功,因为中庸使人不便出头,不肯出头,也不敢出头。而农业自然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渴望和推崇平均土地的经济,因此中庸便取得它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中庸既反对冒尖,又反对落伍,前拉后推,无疑加强了人们行为选择的从众性和向一性。儒家的中庸思想,其伦理价值超过其理论价值。

其八,渴望廉洁,重视吏治。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以来,秦朝模式统治数百年。隋唐改制,但在中央集权这一点上没有变化。中央集权的特色就是专制,而专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腐败,腐败又是农业经济的首要敌人。于是为着圣朝永远不衰,也为着加强管理效用,历代清朝的王朝和有作为的皇帝,无不主张吏治。吏治,就是治吏,使各级官员遵纪守法,清正为官。但是看中国整个古代史,真正的清官总是不多。纵然有几位,也如凤毛麟角。于是社会舆论盼清官,便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其实腐败是专制王朝的一个死症,而吏治则是它的一个理想。儒家学说强调修身养性,洁身自爱,主张仁、义、礼、智、信,无论对吏治,对清官都有积极作用。

其九,克已复礼,以国为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西方文化是主张个人本位的,而中国文化是强调官本位的。官本位的含义也并非一切都以官员的意志为主,而强调官府所代表的整体性利益。孔夫子一生理想在于克已复礼,后世儒生尤以忠孝为立身之本。表现在取舍安排上则国事第一,家事、个人事又次之。而且“君子不言利”,个人利益在儒家眼里,正是肮脏的东西。西方近代文化以个体为本位,因此,即便对某一个人的不公也可能酿成社会问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相反,它最钦佩的乃是忍辱负重,提倡为着整体牺牲个人,甚至为着个人——比自己身份高的个人而牺牲自己。中国儒学的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农业大国来说,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其十,都德轻技,修身为本。儒家学说极其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像曾子那样的贤人,尚且要“吾一日三省吾身”,一般人等,可想而知。中国不是宗教国家,却是一个特别需要道德规范的国家。儒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正合“寡人”之意。有人说中国人说教太多,动辄就是道德问题,这倒也是事实;但应该指出的是,这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必
然结果,并非中国人对道德自作多情,没事找事。至于其流弊后人,容当后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9
因为儒家“为政以德”、“因材施教”。
第2个回答  2014-10-19
戏子,歌手,明星,为什么得到追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