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体育新课标的要求《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颁布的,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标准等,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体育新课程技术课教学设计建立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 教学设计要符合各地区与学校实际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习惯各不相同。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了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力求使《课程标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在体现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具体条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目标确立为:一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二是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三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四是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给每位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体能。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能力的培养。 (四) 教学设计要注意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变化 体育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且内容及其丰富,而且隐性课程的接收机制是无意识的,具有持久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而这种转化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教学设计要使隐性课程向显性课程转化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效应,避免消极效应。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新的隐性课程的产生所导致的各种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五) 教学设计要注重校本课程建设,突出学校和民族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新特点,并且打破了以往僵化统一的课程内容,赋予学校更多课程自主权,力求让每一个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六) 教学设计要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年代。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关系到培养什麽样人的问题,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问题。教育是各类各级学校的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学校各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的任务。教师应将树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贯穿于体育教学设计和一切教学活动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