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题所述

在教学时,我常常想,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就必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学生对学习的疑惑,感兴趣的问题,理解困难的地方,都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却是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备学生要 “实”。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在执教三年级语文第五册“女娲补天”一课时,针对学生对于成语故事的理解,喜欢听故事,并且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动画片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下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教学的其他环节也要注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准备,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