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目标有哪些?

(1)安全性目标: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防止非法交易,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2)真实性目标:规范信息行为,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3)符合性目标: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意愿和企业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9

内部控制目标,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方式和方向的关键,也是认识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沿革过程来看,内部控制概念大体经过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等几个主要阶段。

具体如下:

一、内部环境控制

在内部控制中,环境控制有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组织。

1、人是控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他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客体。内部控制目标最终分解落实到企业员工,员工素质对控制的实施有较大的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在于激发员工实现控制目标的积极性。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在控制过程中,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的程度和效果与管理者的素质也有极大的关系。市场竞争使经营者人力资本得以流动和优化配置;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不称职的经营者应被市场淘汰出局。也就是说,经营者的选拨和退出都是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这样,人力资源才能合理配置,内部控制目标才能有效落实,企业经营效率才能显著提高。

2、组织也是环境控制中的一个因素,新形势下的组织是配置资源和发挥能力的结构形式,它是企业综合能力的整合机制,通过调配有限资源而获得最佳配置效率的过程。对组织的控制主要是激发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保持这种能力的最好形式是学习型组织,组织的活力来自不断的知识更新。只有这样,组织在环境中的控制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二、风险防范控制

信用风险评估和合同风险评估是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1、信用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应制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信用授予标准,规定客户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施中的实时跟踪。

2、合同风险评估是指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对发生法律纠纷导致企业被诉、败诉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三)政策适用性控制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政策通常有两类:

1、为完成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由于我国法制建设时间不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违法现象(比如违反劳动法)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2、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经济业务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会计核算方法、程序存在着一定的选择,选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选择的惟一条件应是决策有用性。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营者利用内部人控制的优势选择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必要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中的各项政策实施监控,通过对比分析,使选用的政策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