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创作的时代背景

如题所述

《牡丹亭》创作背景:当时朱理学既正统思想的“理”抑制“情”的思想正流行时,一股反抗朱理学,提倡个人思想解放的思想兴起,《牡丹亭》诞生。

《牡丹亭》创作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作者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一生不肯依附权贵,终不为宵小,晚年辞官。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是:故事发生在明代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的杜家花园中。故事中,少女杜丽娘在游园中入梦与梦中人柳梦梅相遇,随后两人喜结良缘。

杜丽娘因相思成疾抑郁而终,其死后三年柳梦梅到墓地中见到她一面为还梦里的一个约定,守着她的墓碑,日夜相守,不想又因这次相守而引出了另一个故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作品鉴赏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

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牡丹亭还魂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