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第二次创业为什么失败?

如题所述

我组认为梁三老汉。在梁三老汉身上始终有根生蒂固挥不掉的私有制与共同富裕的两条道路的纠结,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人物,而不是像梁生宝那样被赋予的过多想象色彩的平面人物,故梁三老汉更具有真实性。在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的时候,传统中国小人物身上存在的个人主义情结仍是主流,因此这种在心理纠结中缓慢转变的过程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像梁生宝那样公而忘私富有牺牲精神的人物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他是一个跟着养父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小农思想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将思想提升到共同富裕的高度,所以这个人物就算是有原型也只是个例,并不是农村中所存在的典型人物形象,不具有普遍性,故我们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对那样的人物和那样的社会的一种美好而急切的向往。

    追答:《创业史》之引人注目,就因为它在反映这个伟大事件的深度和完整性上,比同类题材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进展。尽管作品第一部还只写了互助组阶段的农村的情形,却已经相当明晰和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整个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生活动向。处于土改和合作化运动这两个高潮之间的农村生活,表面看来似乎是波平浪静的。但是,作家却透过表面上平静细微的波纹,生动地表现了生活河流底部那种潜在的阶级斗争的激流。不仅如此,作家更以异常精细的手笔,成功地描画了潜在于广大农民心灵深处的激流——他们从资本主义后备军向社会主义可靠同盟军转变中的精神状态及其变化过程。《创业史》在这方面的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作为艺术形象,《创业史》里最成功的不是别个,而是梁三老汉。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
    1、梁三老汉带着破产的辛酸技艺和“三合头,瓦房院长者”的甜蜜梦想踏上新的创业之路。他又新的妻子和儿子,他无比兴奋,他内心燃烧着创家立业的希望。可是,十年的努力没有换来创业的成功,此时的他翻到累弯了腰,得了气喘病。他把自己为完成的心愿就寄托在儿子梁生宝的身上。他用小闺女定亲的财礼买了一个童养媳。当生宝被拉去壮丁时,他又卖了牛,把生宝赎回来,住进终南山,不再提创家立业之事。
    2、土改之后,他家分到了土地,创家立业的愿望再次升腾起来。当他看到继子生宝当互助组长后,对个人法家不感兴趣时,他很不理解,他做梦都想当哈头瓦房院的长者。这是他人生的一生目标,别无其他,他在生活中很现实,也很真实。他不想做什么公家的事,他只想实现自己那点愿望。于是,他趁生宝不在家时,和妻子大吵一场,想让妻子拖住生宝的后腿,不让生宝管公家的事。他羡慕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房。
    梁三老汉这一心理与行为代表着当时农民那种苦恼,怀疑,摇摆,甚至自发反对新事物的心灵就世界,真实地体现了那种矛盾的心理。
    3、梁三老汉看儿子为了互助组的事忙前忙后,又是种地又是跑山。他既不满意,又为生宝担心。当生宝领导互助组生产劳动稻子获得好收成,又发展两户人家入组时,他不得不为儿子的气魄所屈服。他想起他爹和他两辈子的创业史,那是劳苦史,饥饿史,耻辱史。儿子所干的事业才是真正的创业史。他想通了,他变得支持儿子,他自愿在家看家,扫院,喂猪,让儿子在外面好好干,他感动得落泪了,因为感到做人的尊严。
    梁三老汉由先前的一再反对儿子,拖儿子的后腿,到心甘情愿的支持儿子。这种矛盾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其从心灵就世界中得到解脱的过程,这也是深刻概括了老一辈农民在建国初期的心灵历程。
    4、他的思想行为在《创业史》得以真实,生动地体现,很具有典型性。
    梁三老汉:人们常说:农民最讲究实际。这自然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就此以为可以忽视或低估理想在庄稼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恐怕就是对农民的很大误解。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实际和自己的理想,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各自在特有的生活天地中按照特有的方式来驰骋自己的理想罢了。梁三老汉不仅有理想,而且已经热烈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步:他梦见自己当了“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穿着很厚实的棉衣裳”(按老汉想,这是儿子和媳妇“出于一片孝心”特意为他老人家做的!),满院子是“猪、鸡、鸭、马、牛”,“加上孩子们的吵闹声”,……简直是一幅极乐图!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高度来看,这理想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个体农民,它却是极为迷人的。正是这个理想,给了梁三老汉以力量,支持着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一日地苦熬着,不吃盐,不点灯,死命干,死了两回牛也不消极,落个气喘病、罗锅腰也不抱怨。他失败了,连父亲留下的三间瓦房也没有保住,但却始终不曾放弃这个理想。土地改革,对于梁三老汉来说,正好给他加了油,使他这个快要熄灭了的“发家”理想重又燃烧起来。他以郭世富为榜样,相信共产党的到来为他实现理想开辟了道路。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小农理想的反动性(就终极意义来讲)。如果农民“务实”的一面使党有可能通过实际生活的教育引导他们走上集体道路;那么,农民热衷于发家理想的一面就只能阻碍他们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使他们易于接受剥削阶级的影响,跟社会主义背道而驰。曾经表示“不赞成残酷剥削”的梁三老汉,就在作了这个诚恳声明之后的第二天,竟又怂恿生宝去“取他们(任老四等)几个利息”,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明证。
    5、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务实、耿直,由有些狭隘、自私、守旧的老一代农民。一方面,在旧社会三次创业三次失败的苦难经历,使他得到的有饥饿、屈辱、辛酸和贫穷。为此,他衷心拥护和信赖共产党,热爱新社会,认为没有党,就没有他梁三的今天;另一方面,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由使他自私、愚昧、落后。尤其是在分得了土地之后,他的个人发家、创业的梦想,又一次用上了心头。因此,他对儿子梁生宝的互助合作运动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小说十分细致地描写了他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在社会主义灿烂阳光下,他一步步走上新的创业之路的思想历程。梁三老汉的进步和转变,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历史进程与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4
当然是要写出创业的不容易啊,中途总会遇到各种意外,然后失败再站起来,所以最后的成功才是那么的难得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