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如题所述

一、洋务运动是一场单纯的经济改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大抵开始于1861年,标志性事件应算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以“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平实”为宗旨。其思想开端则应归结到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张之洞提高了一点,谓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完全是因外有“坚船利炮”打进来,内有太平天国等邪教暴乱所逼,不得已而为之的一场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建新式军队如“北洋水师”;办新式军工、造船业;兴办矿业、电报、交通;设立冶金、纺织、机器制造为主体的军、民用品工业;银行业。其实这个运动最根本的特色在于坚持专制政治体制下的封建官僚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之所以得以在大清得以延续三十余年,且得到朝廷鼎力相助,根子在于它丝毫无损于国家的专制政治体制。不但无损,反而描绘出一张助大清富强的梦幻图来,朝廷寄以厚望便理所当然。依据孙毓棠先生的《中国近代工业史》统计,自1863年至1894年仅洋务派军工业总投资便达42,815,795两(银);除100万两属政府担保的洋商借款之外,其余全部为政府投资。所办民用工业及交通运输业1872-1894年投资则以银元计,为29,637,880元。此中除部分属“官督商办”之外,绝大部分纯官办。两者尚未计入北洋水师的投入。

这种国营方式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委任的亲信官僚没有几个懂行,他们花费重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却仅仅模仿西方已经过时的产品而已。1898年外国人贝斯福描述金陵制造局:“中国总办和官吏们似乎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机器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品。他们正在大量制造一种小炮,只能发射一磅重的炮弹。”彼时,世界贸易尚只是初见端倪,国际资本与技术市场均未进入垄断阶段,对于任何国家而言,自由资本政策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容许自由资本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运动其实只是维系旧传统体制的变计,它继续遏制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自由政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因此,洋务运动热火朝天搞了三十余年,中国与西方差距却越拉越大并不奇怪。

二、洋务运动使清帝国腐败更加猖獗

洋务运动虽然创建了中国首批铁路、造船、电报、纺织、矿山、机器制造等等近代化工业;也因此导入了西方的某些先进技术与文化。却因其官僚资本的性质决定了:管理粗放,人浮于事,垄断经营,大小官员利用洋务机会安排私人、铺张糜费、中饱私囊,使腐败之风迅速膨胀。张之洞本人批点一个煤矿时写道:“滥用司事,多立名目,浮支薪资。局丁、巡丁、县差重复开支,离奇已极”,“各房点灯洋油月用十箱,窿工食盐月一千斤,日食三十三斤,犹骇听闻。……种种荒谬离奇,不可殚述。”又如江南制造局,成了官员发财宝地,历任总办无一不暴富;局内大小官吏亦上下串通内外勾结,贪污贿赂成了公开的秘密。如此劣行,必然导致产品质次价高。李鸿章叹道:“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到1885年,他干脆下令停止造船,只作维修了。其余各洋务企业,几乎无一清廉。可以说,旧体制下的洋务运动国家越投资造成的腐败越猖獗,加速了满清之灭亡。

三、专制政体与经济改革日益突出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发展到80年代,随着洋务事业的开展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社会思潮。王韬、郑观应等就是这一思潮的佼佼者。他们把东西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君民共主三者加以比较研究,认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制最适合于中国,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要求。

借鉴了日本于1880年颁布条例将国营厂矿售予民间经营使得日本实业、科技都迅速振兴的经验,康有为于1895年上书皇帝抨击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为“自蹙其国”,建议皇帝学习日本将企业“一付于民”,并“纵民为之”;一些开明官吏也上奏请将军工企业一并纳入招商,舆论亦响应这些呼吁。清廷确实也将众多企业包括军工都实行“招商顶替”,转化成民间资本的企业大都获得很大发展。但出于维护旧体制的忧虑,又将邮传部、电报局等收归官办,出现一股逆流。这导致政府诚信丧失,民间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光绪朝御史蒋式星奏曰:民间商人“一闻官办辄蹙额,视为畏途”。其结果是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对立,政府只能靠加大借外债或引进外资以满足官方压制民间资本的需求。康有为“百日维新”的目的实为调和以国家资本为基础的旧体制和以民间资本为基础的自由经济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要想维护旧体制就得增加官办企业,走回头路,要想继续改革就得允许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尤其是要满足民间资本的政治要求,而这样做势必会动摇旧体制的经济基础,威胁到清帝国的统治。

然而清政府的目的是要在迂腐僵化的旧体制掌控下办洋务,政治上“祖宗之法不能变”。1894年甲午一战,貌似强大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再先进的“坚船利炮”也无济于事,洋务运动于是寿终正寝。

四、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改革必辅之以政治改革才能成功。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引进西方技术的举措,它的本意是维护旧体制掌握新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之路,结果适得其反。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旧的官僚政治与新的自由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腐败。资本主义的要害在于它的民主竞争体制,在于民主基础上的自由经济与自由政治的协调,在于自由经济为自由政治提供基础,而自由政治为自由经济提供保障。它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批判性,包括对自我的批判。从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对它的批判,无一例外都在帮它完善助其兴隆。洋务运动的失败,根本在于“中学为体”的一相情愿,不建立一个与自由民主经济相适应的自由民主政治,任何“西学”都不可能“为用”的。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在于它首先是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建立宪政,继而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现代工业国的强国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