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孔子问礼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翻译:

孔子年约五十岁时,仍未得道,于是他前往南方的沛县拜访老子。老子问道:“孔子,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难道也没有得道吗?”孔子回答:“我还未得道。”老子继续问:“你为什么不去寻求呢?”孔子说:“我曾经寻求于度数,但五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得到。后来我又寻求于阴阳,可已经过去了十二年还是无果。”

老子说:“是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都会奉献给君主;如果道是可以推进的,那么人们都会推进给亲人;如果道是可以告知他人的,那么人们都会告知兄弟;如果道是可以与人分享的,那么人们都会与子孙分享。

然而,如果无法奉献,那是因为没有主导力而不停止;如果无法推进,那是因为没有正确引导而无法进行。从内部产生的,不受外部影响,圣人就不会出外;从外部引入的,没有内在主导,圣人就不会隐退。名誉是一种公共工具,不能滥用。仁和义是古代圣人的养分,可以短暂停留,但不能久居,可以观察并多次检讨。”

“古代的至人,把道理寄托在仁爱之心,信赖在正义之行,以此在虚无的境地中游荡,靠着简朴的土地生活,建立在没有债务的土地上。虚无,是不做作为;简朴,是容易养育;没有债务,是没有外部依附。古人所称这种生活为真实的游荡。”

“以富贵为真实的人,就不能舍弃财富;以显赫为真实的人,就不能舍弃名誉;得到权力的人,就不能把控制权交给他人。他们对此束手无策,丧失信心,感到惋惜,却无法改变,因为他们内心空虚无所依托,这是天道对待人民的惩罚。

怨恩、赏罚、赠与、劝诱、教导、生杀八种因素,是治理的工具,只有在大的变故中,那些不可遗忘的原则才能被使用。因此,我们说:“原则,就是原则。但如果心中认为并非如此,那么上天的大门将不会向你敞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