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理念

什么是人文理念

我觉得这个应该分开来讲:
人文:
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有路了
世上本来有“人文”,人太多了就没有“人文”了

“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摘自《人与自我》

观照对我们的意义应该是“观察”而后“拍照”。

听夜晚的广播,说是学者梁晓声到大学里去讲什么是人文,一个“人文”讲了6节课。听完6节课,有学生说,人文不就是以人为本吗?梁晓声想,人文除了“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没有别的了吗?于是他说起在法国遇到的一件事情,在去一个村庄的路上,有一段泥泞的路,他们的车在后面开,前面是一辆大车,车后还有两个女孩隔着车窗在看他们,大车的轮子掀起很多泥打在他们的车窗上。他对司机说,我们为什么不超过去。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车继续开,可前面的车不知什么缘故停了下来,那车上的司机下来和梁的司机说了几句。梁晓声问司机,他对你说了什么。司机告诉梁,他让我们超过去,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觉得自己家的车老是开在别人的前面。这句话让梁晓声羞愧了好几天。梁晓声还说了另一个故事,那是在澳大利亚的海边,他看见一个华裔在海边撒网捕捉鱼虾,一网上来有很多,那个华裔只挑出其中大的,其余的都放回了海里。梁问他,好不容易补上来的,为什么又要放回去呢?那人说,澳大利亚的法律有规定,不到一定大小的鱼虾是不能捕捉的。梁说:你就算这样做了,也没有人知道啊。那人笑了笑说,你在这里呆旧了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别人提醒了你才这样做的。

所以让梁晓声觉得人文的精神其实具体起来,体现在一个人的举首投足中,其中关系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对自我的约束。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思维能于与人类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至少不要背道而驰。

这两个故事,在我看,第一个讲谦让,更讲了约束的自由。第二个讲环保,更讲了“君子慎其独也”。
今天在网上又看到评选印象最深的“上海的声音”,有人推荐海关的钟声,有人推荐街头叫卖,有人推荐居委会夜晚打铃“防火防盗”的声音。有老外就说给他印象深的是“啊。。。噗”——随地吐痰的声音,并且说这样不文明的事情在欧洲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上面讲的一些我在广播里听到的,在我网上看到的事例,都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欧美人是具备人文精神的,是能处处体现人类的文明成果的。中国人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不够文明的。
但仔细的想想,中国人的种种习气都是由于人口太多而产生的必然结局。

比方第一个例子中的谦让,和约束的自由。中国的道路,不堵车就蛮好了,根本不存在可以前面的车停下来,让后面的车先行的条件。长此以往中国人就养成了不在公路上谦让的习惯,即便在不拥挤的路上,也不会谦让了。这是道德的惯性。西方人有空间,足可以约束自己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而中国人没有空间,只有突破约束,争得低层次的自由。

又比如第二个例子中的捕鱼。西方,人少,环境也没有因为人口多而破坏,所以海里鱼多且大,足可以抓大放小,而且随抓随有,即便没有法律的规定,任何正常人都愿意这样去做,倒不见得是西方人的文明。而中国由于人口多,环境污染,加之过度捕捞,海里鱼少,小鱼都少,何况大鱼,所以为了生存,不可能抓大而放小,只能捕进网里都是菜了。

再说这个随地吐痰的问题。中国人口多,而导致过度生产,环境恶化,空气被污染。中国人的呼吸道容易感染而产生很多的分泌物质。这种分泌物质一定要吐在一个不破坏环境卫生的地方。换言之,就是吐在不卫生的地方,比方厕所,比方痰盂,比方吐在餐巾纸里扔进垃圾桶内。厕所和痰盂不是在大街上马上能得到,按中国人咽喉中产生的分泌物质的量,若使用餐巾纸,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也不是环保的做法,环卫和环保在这个问题上是冲突的。再低头一看中国大多数的路面本身就是个不卫生的地方,灰尘覆盖,各种污渍遍布,所以就象在黄浦江里撒泡尿,多一点不多少一点不少,过滤一下还可饮用。如果说痰干燥蒸发后,里头的细菌是否比空气中本来就存在的细菌更毒,或者更容易轻舞飞扬传播疾病,并无准确的科学检测后的依据,只是凭人的主观臆断而已。所以当然是随地一吐为快了,而且这成为一种多数人认同的行为了就没有什么文明不文明了。我有慢性咽炎的顽疾,医生说是空气污染的原故,所以每天早上嗓子里都有痰,不在家里吐干净不敢出门。而去欧洲的几天里,真的很奇怪,嗓子里就楞是没有痰了,也省得我时时要受内心道德的考问,和给咱中国人丢脸。但在欧洲不管大人小孩都有在公众场合极大声的擤鼻子的习惯,即便在餐厅,也常常听到巨响的擤鼻声,让我很不能够适应,这在中国是很不雅的事情,但在欧洲人人都能接受。同样是听觉“啊。。。噗”却比擤鼻声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就是强势文化的霸道所在,而且很有可能在更多国人去过欧洲之后,将之引进来,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不擤鼻不欧化。

在这里,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中国人的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强词夺理。我是在分析,我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知道荣辱,知道礼让,知道卫生,知道环保,人和人的关系能够不再剑拔弩张,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再是掠夺,人都能对自我进行约束而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但胡乱谴责老百姓,而不具体分析原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多已经是事实了,但一定应了我的标题一样的“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有路了;世上本来有‘人文’,人太多了就没有‘人文’了”吗?

这里我又想到一个故事。来源于丰子恺的一篇散文。一天,丰子恺去西湖边散步,看见一老翁在钓虾,很感兴趣,过去看。看见老翁用米粒钓河虾,钓了4,5只的样子就收竿走了,丰子恺想看究竟就尾随其后。那老翁进了一家酒店让酒保温一壶黄酒,把这几只虾用钓虾的线捆了,扔进烫酒的水里烫熟,并让酒保倒了一碟酱油。于是就这样喝酒剥虾。丰子恺落座老翁对面,好奇地问道:见先生钓虾为何用米粒而不用蚯蚓呢?老翁说:虾吃蚯蚓,我再吃虾,不等于我也吃到了蚯蚓吗?子恺再问:那先生为何不多钓几只呢?老翁捻须笑道:够我喝一顿酒的就够了。子恺听后深有感触。

你看多了不起啊,中国人传统的精神和文明中就有一种知足戒贪的心态,和西方的环保主义是契合的。而我们的传统精神是一种主动地内省,其更胜于西方的被动地自觉。就是说,西方人能做到有法规限制,但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自觉遵守。中国人在没有法规限制的情况下都能够顺应天理和人道,而且超越了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或不对的道德层面,进入了更自由的宗教境界,全无约束。

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儒、释、道的人文力量,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让没有信仰的人民拥有自己的信仰,而后变成一种行为的准则。如果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我们中国人重新找回自己精神的家园,那么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得了的贡献。

人再多大家都互相优雅谦让。人再多也注重住所的美化、食物的精致、衣着的美观。人再多,大家都能尊敬长者爱护弱小。人再多,大家都能珍惜生灵和自然的赐予,而这一切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在严苛的环境下养成的文明的习惯一定胜于西方而经得住考验。中国人到任何地方,也不会发生象一些西方人到了中国,一看人那么多,而且没有秩序,于是自己也闯起红灯,比国人更甚的事情了。
理念:
在《辞海》中没有对理念作出解释,只写了“见‘观念’”;在《现代汉语》中对理念只字不提,因此,要理解什么是理念成了一件难办的事。

通过网上查找,[互动百科]解释为:“理念(idea)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义是见到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排除这个词的感性意义,用来指理智的对象,即理解到的东西。他认为变化不定的个体事物,其所以相对地具有某种性质,只是由于模仿或分有离开个体事物而绝对存在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美本身,即美理念。全部理念构成一个常住不变的理念世界,存在于事物世界之外。理念有不同的等级,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百度百科]解释为:“‘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网上有人解释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比如经营理念、企业理念、办学理念、服务理念、设计理念、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等。

在此,我对理念的理解为:理念,顾名思义,理念之理,就是理想、理性、理论、道理或理由的意思;理念之念,就是信念、观念、概念或想念的意思。故此,所谓理念,就是人们有理想、理性、理论、道理或理由的信念、观念、概念或想念。在此,举例说明:

例如1,平等、自由、民主、真理等,这既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又是人们追求的信念,同时也是人们的政治理念。

例如2,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三大理念是通过大家充分理性思考而产生的概念或想念。

例如3,有人提出这样的育儿理念:“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个性;可以不优秀,不可以没快乐。不要很听话,但要懂事理。不要会很多,但要悟性高。不怕你不学,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疯玩,就怕不敢玩不会玩。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思想。不要你成为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理念就是有一定的道理或理由的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2
我觉得这个应该分开来讲:
人文:
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有路了
世上本来有“人文”,人太多了就没有“人文”了

“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摘自《人与自我》

观照对我们的意义应该是“观察”而后“拍照”。

听夜晚的广播,说是学者梁晓声到大学里去讲什么是人文,一个“人文”讲了6节课。听完6节课,有学生说,人文不就是以人为本吗?梁晓声想,人文除了“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没有别的了吗?于是他说起在法国遇到的一件事情,在去一个村庄的路上,有一段泥泞的路,他们的车在后面开,前面是一辆大车,车后还有两个女孩隔着车窗在看他们,大车的轮子掀起很多泥打在他们的车窗上。他对司机说,我们为什么不超过去。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车继续开,可前面的车不知什么缘故停了下来,那车上的司机下来和梁的司机说了几句。梁晓声问司机,他对你说了什么。司机告诉梁,他让我们超过去,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觉得自己家的车老是开在别人的前面。这句话让梁晓声羞愧了好几天。梁晓声还说了另一个故事,那是在澳大利亚的海边,他看见一个华裔在海边撒网捕捉鱼虾,一网上来有很多,那个华裔只挑出其中大的,其余的都放回了海里。梁问他,好不容易补上来的,为什么又要放回去呢?那人说,澳大利亚的法律有规定,不到一定大小的鱼虾是不能捕捉的。梁说:你就算这样做了,也没有人知道啊。那人笑了笑说,你在这里呆旧了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别人提醒了你才这样做的。

所以让梁晓声觉得人文的精神其实具体起来,体现在一个人的举首投足中,其中关系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对自我的约束。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思维能于与人类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至少不要背道而驰。

这两个故事,在我看,第一个讲谦让,更讲了约束的自由。第二个讲环保,更讲了“君子慎其独也”。
今天在网上又看到评选印象最深的“上海的声音”,有人推荐海关的钟声,有人推荐街头叫卖,有人推荐居委会夜晚打铃“防火防盗”的声音。有老外就说给他印象深的是“啊。。。噗”——随地吐痰的声音,并且说这样不文明的事情在欧洲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上面讲的一些我在广播里听到的,在我网上看到的事例,都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欧美人是具备人文精神的,是能处处体现人类的文明成果的。中国人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不够文明的。
但仔细的想想,中国人的种种习气都是由于人口太多而产生的必然结局。

比方第一个例子中的谦让,和约束的自由。中国的道路,不堵车就蛮好了,根本不存在可以前面的车停下来,让后面的车先行的条件。长此以往中国人就养成了不在公路上谦让的习惯,即便在不拥挤的路上,也不会谦让了。这是道德的惯性。西方人有空间,足可以约束自己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而中国人没有空间,只有突破约束,争得低层次的自由。

又比如第二个例子中的捕鱼。西方,人少,环境也没有因为人口多而破坏,所以海里鱼多且大,足可以抓大放小,而且随抓随有,即便没有法律的规定,任何正常人都愿意这样去做,倒不见得是西方人的文明。而中国由于人口多,环境污染,加之过度捕捞,海里鱼少,小鱼都少,何况大鱼,所以为了生存,不可能抓大而放小,只能捕进网里都是菜了。

再说这个随地吐痰的问题。中国人口多,而导致过度生产,环境恶化,空气被污染。中国人的呼吸道容易感染而产生很多的分泌物质。这种分泌物质一定要吐在一个不破坏环境卫生的地方。换言之,就是吐在不卫生的地方,比方厕所,比方痰盂,比方吐在餐巾纸里扔进垃圾桶内。厕所和痰盂不是在大街上马上能得到,按中国人咽喉中产生的分泌物质的量,若使用餐巾纸,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也不是环保的做法,环卫和环保在这个问题上是冲突的。再低头一看中国大多数的路面本身就是个不卫生的地方,灰尘覆盖,各种污渍遍布,所以就象在黄浦江里撒泡尿,多一点不多少一点不少,过滤一下还可饮用。如果说痰干燥蒸发后,里头的细菌是否比空气中本来就存在的细菌更毒,或者更容易轻舞飞扬传播疾病,并无准确的科学检测后的依据,只是凭人的主观臆断而已。所以当然是随地一吐为快了,而且这成为一种多数人认同的行为了就没有什么文明不文明了。我有慢性咽炎的顽疾,医生说是空气污染的原故,所以每天早上嗓子里都有痰,不在家里吐干净不敢出门。而去欧洲的几天里,真的很奇怪,嗓子里就楞是没有痰了,也省得我时时要受内心道德的考问,和给咱中国人丢脸。但在欧洲不管大人小孩都有在公众场合极大声的擤鼻子的习惯,即便在餐厅,也常常听到巨响的擤鼻声,让我很不能够适应,这在中国是很不雅的事情,但在欧洲人人都能接受。同样是听觉“啊。。。噗”却比擤鼻声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就是强势文化的霸道所在,而且很有可能在更多国人去过欧洲之后,将之引进来,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不擤鼻不欧化。

在这里,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中国人的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强词夺理。我是在分析,我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知道荣辱,知道礼让,知道卫生,知道环保,人和人的关系能够不再剑拔弩张,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再是掠夺,人都能对自我进行约束而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但胡乱谴责老百姓,而不具体分析原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多已经是事实了,但一定应了我的标题一样的“世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有路了;世上本来有‘人文’,人太多了就没有‘人文’了”吗?

这里我又想到一个故事。来源于丰子恺的一篇散文。一天,丰子恺去西湖边散步,看见一老翁在钓虾,很感兴趣,过去看。看见老翁用米粒钓河虾,钓了4,5只的样子就收竿走了,丰子恺想看究竟就尾随其后。那老翁进了一家酒店让酒保温一壶黄酒,把这几只虾用钓虾的线捆了,扔进烫酒的水里烫熟,并让酒保倒了一碟酱油。于是就这样喝酒剥虾。丰子恺落座老翁对面,好奇地问道:见先生钓虾为何用米粒而不用蚯蚓呢?老翁说:虾吃蚯蚓,我再吃虾,不等于我也吃到了蚯蚓吗?子恺再问:那先生为何不多钓几只呢?老翁捻须笑道:够我喝一顿酒的就够了。子恺听后深有感触。

你看多了不起啊,中国人传统的精神和文明中就有一种知足戒贪的心态,和西方的环保主义是契合的。而我们的传统精神是一种主动地内省,其更胜于西方的被动地自觉。就是说,西方人能做到有法规限制,但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自觉遵守。中国人在没有法规限制的情况下都能够顺应天理和人道,而且超越了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或不对的道德层面,进入了更自由的宗教境界,全无约束。

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儒、释、道的人文力量,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让没有信仰的人民拥有自己的信仰,而后变成一种行为的准则。如果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我们中国人重新找回自己精神的家园,那么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得了的贡献。

人再多大家都互相优雅谦让。人再多也注重住所的美化、食物的精致、衣着的美观。人再多,大家都能尊敬长者爱护弱小。人再多,大家都能珍惜生灵和自然的赐予,而这一切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在严苛的环境下养成的文明的习惯一定胜于西方而经得住考验。中国人到任何地方,也不会发生象一些西方人到了中国,一看人那么多,而且没有秩序,于是自己也闯起红灯,比国人更甚的事情了。
理念:
在《辞海》中没有对理念作出解释,只写了“见‘观念’”;在《现代汉语》中对理念只字不提,因此,要理解什么是理念成了一件难办的事。

通过网上查找,[互动百科]解释为:“理念(idea)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义是见到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排除这个词的感性意义,用来指理智的对象,即理解到的东西。他认为变化不定的个体事物,其所以相对地具有某种性质,只是由于模仿或分有离开个体事物而绝对存在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美本身,即美理念。全部理念构成一个常住不变的理念世界,存在于事物世界之外。理念有不同的等级,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百度百科]解释为:“‘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网上有人解释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比如经营理念、企业理念、办学理念、服务理念、设计理念、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等。

在此,我对理念的理解为:理念,顾名思义,理念之理,就是理想、理性、理论、道理或理由的意思;理念之念,就是信念、观念、概念或想念的意思。故此,所谓理念,就是人们有理想、理性、理论、道理或理由的信念、观念、概念或想念。在此,举例说明:

例如1,平等、自由、民主、真理等,这既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又是人们追求的信念,同时也是人们的政治理念。

例如2,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三大理念是通过大家充分理性思考而产生的概念或想念。

例如3,有人提出这样的育儿理念:“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个性;可以不优秀,不可以没快乐。不要很听话,但要懂事理。不要会很多,但要悟性高。不怕你不学,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疯玩,就怕不敢玩不会玩。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思想。不要你成为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理念就是有一定的道理或理由的观念。

例如4,我们党和政府近期提出“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念,这样的政治理念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观念。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8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人文理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即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人文理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即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4-12
我的理解是,所谓人文,也就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另一方面也就是学富五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