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涛朱书石道士展读读书感悟

如题所述

  朱书《石道士》展读
  ■吴云涛
  题注:2023年9月27日上午和11月9日下午,我连续两次登上宿松严恭山。登一座好山犹如读篇好诗文。严恭山就是古诗古文,有古寺古庙,古城堡,古战场,古树,古老的传说,遍山名胜古迹。林中有古风,溪水存古意。读严恭山的山和水,字里行间,悟出禅意,品得诗境,但就是难以译成白话文。如近读朱书写严恭山的《石道人》,用现今的语句说明白,还真有些费力。
  朱书,字字绿,别号杜溪,安徽宿松人。朱书是古文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皖江文化首倡者。康熙四十二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纂修《佩文韵府》。
  朱书从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在安徽宿松严恭山脚下做私塾先生,那是他20—25岁之间的青春岁月,也是贫寒书生的谋生之路。在严恭山下,他度过了五年的风雨春秋。他曾写《阽壁答言》,描述身处塾馆那简陋不堪的艰苦处境:“余客严恭,馆为雨所坏,壁且阽且塌,直与星月通,夜卧见池中水,水中鱼,鱼边杨柳,皆历历可望。”
  康熙二十二年,朱书已经回杜溪老家,居梨花坞,仍然是做私塾先生维持生计。那一年,他的朋友石颂功受命增纂宿松县志,邀请朱书等参与志书的校阅。也是在这个阶段,他以家乡名胜古迹、人文风物为题材,创作了一批诗和赋,包括《仙田杂咏》23首,《石道士》是其中的一首。
  朱书的诗《石道士》全文如下:青童独上青云端,时与天通骑龙鸾。世人相见总无语,胸藏紫文千余篇。为厌人间烟火滞,精魄忽向空山变为石。不学北海仙,那识平原客,终朝危立空寂寞。酝酿元气体常充,宁借丹田炼金液。君不见博浪沙上徂击声,一椎震起江东八千兵。族秦灭项不受赏,为从赤松山中行。又不见骨节珊珊屏上走,白衣山人天子友。扫清渔阳鼙鼓复帝都,何待长生称永久。神仙将相舒卷中,由来彼此将无同。默默石道士,有时悬河之口夺天工。嗟彼世间蟪蛄与夏虫,唧唧旦夕如飘风。。
  朱书的诗首先赋予“严恭石道”以年轻的生命,并置身仙界,起势恢弘:石道士宛若仙童,骑龙驭凤,遨游天际,独自登上云遮雾罩的神庭仙境。虽然他在世人面前不说话,但胸中藏着千百篇如老子《道德经》一样的宏篇巨著。他厌倦人间的恶俗与污秽,遁入深山之中,摄精血铸魂魄,化成石道。
  接下里的诗句,朱书引入两个中国有名的道教人物:陆西星和赵胜。
  陆西星是道教内丹东派的始祖,人称北海仙人,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的作者。陆西星是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在科举考试中九试不中,感到“青天浮云多,白屋驹影疾”,觉得人生如梦,开始遁迹世外,在易经、老庄中探寻人生的真谛。他另辟蹊径,精研道藏,纳佛入道,创立了新的道教一派。他创作的《封神演义》也是他的道教思想的艺术化阐释。他不住道观,也从未受戒得箓,非真道人。
  赵胜就是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邯郸人。他忠心于其兄惠文王、其侄孝成王,只想做一个好的相国。相国在王之下,丞相之上。他的爱好是养了很多门客。当功高盖主的时候,他听取了公孙龙的建议,拒绝封赏,明哲保身。
  这几句诗表达的意思是,石道士既不学那北海仙人陆西星,在道教中去探寻人生的真谛,又不知道“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的贤明,那就只能从早到晚危立高山,心怀戒惧,空留寂寞。
  那么,道家之人酝酿元气保持体内充盈,焚炉炼药固丹田护真身,为的是什么?诗人朱书一起哈成推出三个历史人物:张良、李泌和唐玄宗。
  张良是西汉初名臣,很多人知道“张良刺秦”的故事。张良是韩国丞相后裔,年轻时为国复仇,刺杀秦始皇。他找了大力士合作,用的是百余斤的铁椎,行刺地点选择在河南原阳县东郊的博浪沙。博浪沙北面黄河,南面官渡河,芦苇丛生,易于逃脱。此次击中了秦始皇的伪装车辆,狙击失败,张良逃脱。此后,他身经百战,灭秦灭楚,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
  仙才李泌,历经唐四朝,是辅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人称神仙宰相。与郭子仪“一文一武”在朝。李泌兼俱仙才与仙骨,史料形容他骨头柔软,走路轻盈,“骨节珊然”。他虽参与了宫室大计,运筹帷幄,但他不想当官,一心想着退隐修道。“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神仙莫浪求。”可惜后来唐代宗逼他吃荤娶妻,终在俗世。
  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安史之乱、杨贵妃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诗人在这里说的是唐玄宗的晚年。
  诗人朱书借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在同石道士作诗意的对话:石道士,你可看见了,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帝未遂,但徂击声中名扬天下;张良刺秦的那重重的铁椎,引发了项羽八千子弟兵与秦军在巨鹿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张良帮助刘邦打天下,灭秦亡楚,但没有去求得奖赏,他为的只是像赤松子一样,能够在烈火中行走,随风雨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还有那那仙才宰相、白衣山人李泌仙风道骨,辞官归隐,与布衣为友。唐玄宗终于扫清安禄山渔阳叛乱的阴影,重新回到了长安皇宫,然而孤灯独影,只恨长夜漫漫,他哪里还去想长生不老啊。
  朱书最后发出感叹:自古以来,不管是天上神仙,还是朝廷将相,人生有进退,世事本无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像这严恭山上的石道士,或许也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巧夺天工,但他还只是默不作声。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渺小的鸣蝉和夏虫,清晨和傍晚的唧唧鸣叫,如一阵轻风,飘忽而去。
  末句“唧唧旦夕如飘风”的另一版本是“终然沉魂北罗酆”,这是诗仙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里面的句子,原句为“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罗酆”是道教虚构的冥界,北罗酆指罗酆山。意思是:敢笑世上人,死后沉魂到北罗酆山上。李白这首诗中,还有“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从中也可以看出朱书借用了李白诗中的部分意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