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00字左右

明天就要

彻夜难眠的时候,会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又一遍。
网上的对它的评论是一部励志的电影,一种对人生自由的渴望,我看了又看,依然无法从中得到该有的斗志。
我承认,怀念是一杯毒酒,但甜蜜可口,以至于人们愿意不断去品尝。耳边难免有人会劝告,但闭着耳朵和眼睛,依然安详的喝下去,我想,这是在告诉世人:不要去预测人生,连自己都无法掌握的人生,没有人可以做定论。
伟大的意味着死去,不过存活着的不意味着卑微。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对生命自由的向往,还不如说是对自由的思考。
我一直都不清楚什么是自由,它不是没有人限制没有人理会,这样不是自由,而是孤单的漂泊,自由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好像藏在你的心里,你能够隐约的感受到,却永远无法清晰地琢磨出来,它催着你往某个方向走去,却从不肯现身为你指引。于是,你心里带着渴望,带着不知名的冲动,摸索着未来的路。
最终得到的却是茫然。
自由本来就是虚无的事情,或许该如电影里的希望一样,不危险的,是不可取的。
没有人可以了解杜方为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而甘愿如小牢房,却在出来后心灵上得到的那种安慰,他告诉他的好友们这种感觉到时候,所有人表示不可理解,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在监狱里的四面墙当中,失却了所有的希望。
所以,里德跟杜方说:希望在这里是危险的东西。
我总是欣赏着里德,他知道生命的一切,他智慧过人,唯一缺乏的竟然是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所以,他从来不愿意相信命运是一种未知的已知,而是选择沉默地去接受。
因为他的灵魂被监禁了。
布鲁克斯是电影里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此前,监狱里所有人的命运多掌握在狱警的手上,而布鲁克斯能够自己了结自己的生命,竟然是因为他失去了对这些掌控着他的命运的人的依赖!
于是里德说:这些城墙,一开始你害怕它们,憎恨它们,然后开始习惯它们,喜欢他们到最终依赖它们。
我不知道他的朋友有几个能够听懂,但杜方明白,他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些围墙意味着什么,和里德不同的是,他会选择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些,而里德没有,所以,他的申诉从来都不成功,因为在他还没有申诉之前,他的心已经判了自己死刑。
自由和希望大概是一个东西吧?同样的不可琢磨,同样的无法得到回应,有时候你以为得到了它,慢慢又发现不过是一个擦肩而过的意外,于是不停的寻找,不停的失望。
然而它永远给予你前行的动力,哪怕是不知道,哪怕是精疲力竭,哪怕是崎岖难行,哪怕是困难重重。
杜方最终还是完成了逃狱这个不可能的事情,电影名称叫《肖申克的救赎》,但杜方到底是救赎了什么?
也许是生命的自由。
我很喜欢里德在杜方走后说的一段话:有一种鸟儿,它是这么漂亮,有一天当它冲出牢笼飞向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对于这样的鸟儿,你又会产生把它困在一个鸟笼里是一种罪过的想法,你会彻底认为它应该活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是它的离去使你寂寞。
在此之前,我认为里德是监狱里最痛苦的人,因为他知道一切却只能接受一切,他知道四面墙之内的人生毫无希望可言,他知道他的最后会是孤独凄凉地死去,然而他没有任何的办法,他没想过振翅高飞,他也无法想象高飞后会看见的辽阔天空。
如果你知道人生一直都是一个样子,然后你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等待死亡的降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里德乘着出边境的汽车,我想,他回首过去的几十年,会有什么感慨?然而不管如何,他总是开始了另一段的生活,那种他一直想要的生活。
但谁来告诉我,他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即使影片的结束,我还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自由,它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可能是对未来的既定希望,然而两者如此矛盾,是否就是所说的命运其实是未知的已知呢?影片在最后告诉你,你必须要冲破那些束缚,但是冲出了以后要怎样呢?
我只能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9
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或许这篇文章的读者会认为我太过抽象化了,但是当你在头脑里从头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闪回那些片段的时候,你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我这么说的缘由的。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

最后,用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写些什么,也许是折服于主人公安迪的聪慧,也许是感慨于他的坚持,也许仅仅是想写些什么而给自己找的借口罢了,不管是哪种理由有一点却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确打动了我。
  电影中一共出现两派人物:以安迪为代表的囚犯和以诺顿为代表的掌权派。两者有利益的交叠也有地位角色的冲突。抛开其他因素不说仅从两派代表人物自身特点来说,就存在很强的可比性。
  首先从安迪的个人品质来说,在许多方面他的行为都堪称典范:无论是刚入狱时面对不公的命运时候的理智,还是和狱警哈德利打交道时的冷静,不管是遭遇姐妹花骚扰时的勇敢的反抗,还是为达目的坚持不懈的那种自信……不可否认他所作的一切极其平常,但正是彼时彼刻的这种从容豁达真地打动了我。设身处地的考虑他所面对的一切,我不敢说我能做得和他一样好。他为目标而痴狂,为理想而奋斗,用执著的奋斗续写了一首不屈的歌。
  除了安迪,另一位主角瑞德的美好品质也不可否认,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安迪的朋友,一个在监狱里能够得到违禁品的善良的人。如果不考虑他的个人历史(谋杀犯),不考虑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监狱),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老人。两个人都有人性中最美的一面:纯朴,善良。
  说起掌权派的代表人物:狱警哈德利和典狱长诺顿。前者象征冷漠,暴力,和绝对的服从。是统治者的冷血工具。后者象征贪婪,自私,和残暴。是邪恶的化身。地位的相对优越让他们习惯于用武力压制一切,掌握一切。
  从安迪入狱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人权都已不复存在,他和他的同伴所要面对的是所有的不公正:遭受没有理由的责打,吃掉难以下咽的饭菜,进行简单的重复的洗衣工作,体会单调乏味足以让人窒息的禁闭……
  掌权者披着一幅仁慈的伪装,却肆意的践踏着囚犯的一切。
  囚犯因为获罪而入狱,却表现出善良的本性,掌权者身为官吏却毫无怜悯之心,强烈的对比让人不得不对当时的现实反思。也许影片正是想通过这样的地位的冲突和角色行为的冲突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强烈批判。我记得安迪的一句台词:“我在外边心直口快做一个正直的人,而在里面我却不得不做一个坏蛋。”这句台词不仅是主人公对现实强烈不满的表现,更是对现实无情的讽刺。
  也许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也许监狱的确如此真实,也许在社会的某个角落正在重复着这种不公。但所有的一切仅仅只存在于假设之中,现实的所有也因为假设的存在而把真相隐藏。只给我们一个“或许是真”的假象,让我们猜测,让我们想象让我们体会那更深层的含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