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如题所述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不依赖或少依赖他人帮助的前提下,自己能够独立地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倡导自主学习。
  数学给学生的印象似乎是高度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趣味性、实践性。因此,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失去了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其实数学是美的、统一和谐的、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常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传授学生自学方法
  学习活动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极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教会学习方法,正确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对数学而言,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在这门课中,思考有重大意义。因此,在解数学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根本就没有什么自主意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经验准备,并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2、让学生试着看懂例题
  现当前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有时一节课下了,学生连书都没翻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的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学生光等着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的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出现过这样一道例题: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6分米,高3分米,问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虽然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8个顶12条棱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由于平时没有练习过,试卷没有遇见过,所以错误率竟达69%,视为冷题。其实例题很简单:6×8+3×4=60(分米)。例题教学是整节课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出发点。所以在讲例题之前应让学生先预习,了解例题在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做好记录,以便于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发问。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运用各种途径,提高自学效率
  1、引导、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运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育美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辨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的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的合作。比如,在教学“测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教室的长,学生在测量中既要移动直尺,也要计数,如果学生的测量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负责测量另一个人负责计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是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再比如教学“统计图表”一课时,有的统计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让学生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两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这样的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的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做出成效、有意义。如:在班上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并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必须做好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的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三 、 数学的兴趣培养,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教学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有时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我们要尽力让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敢于发言,给学生“再试一次”的机会,这便是我们教育成功的第一步,时刻给孩子以自信,进而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我们要不断的通过建立孩子们的自信,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效果。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标出自己思考的问题:(1)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在计算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的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语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究知识的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2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优化其认知结构,也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步深化。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几点探讨。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讲解例题,让学生试着看懂例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其次,运用各种途径,提高自学效率。一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动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二是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是让学生形成合作的习惯,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四是在合作过程中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效率,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去学习。"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是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很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第2个回答  2021-12-27
在课堂上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神情专注,紧跟讲课思路;第二,善于做笔记;第三,积极回答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要想真正了解,认识和评价自己,需要有直面自我和揭露自我的勇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