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把作文写具体论文

如题所述

小学生初学作文,往往犯内容空洞的毛病,而且有的学生到小学毕业了,还只能写二、三百字。其原因都是作文写不具体。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指导积累素材,为“写具体”提供丰富的表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说明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而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指导学生通过实物观察

学生凭空想象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作文的。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时,也可以把观察的实物引进课堂,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边练笔。例如,在一次写植物的外形特点的作文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内的花坛边,望着满花坛盛开的菊花,学生个个欢呼雀跃,我乘机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了菊花的茎、叶、花等各部分,又引导学生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入了门,上了路,改变了那种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无从下笔的局面。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在活动中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和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读写紧密结合,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应充分利用范文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学生逐步掌握写具体的方法。

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写作训练指导的侧重点是学习观察事物要注意静态和动态。在“读”的教学中,分析“静”态时,先指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观察顺序:远看“那是许多枝叶茂盛的榕树”,近看“真实一株大树”。这里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部分又分层次:“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指导学生分析“动”态部分时,要注意动词的运用和写法。先写“面”:“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再写“形和声”:“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最后写“点”:“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特点之后,在作文训练中就运用所学进行仿写等训练,并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去进行写作练习。
精心设计练习,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
教师应把观察、阅读与片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片段训练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中得到的材料写具体。

无论是写“见”还是写“闻”,指导时要重视细节描写。如写“清晨,我看见老人们在打太极拳。”老师可以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考:清晨的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老人们在怎样的地方打拳?打拳时动作、姿势及其变化情况怎样?这些问题中得“怎么样”就是为使学生先具体回忆观察所得,以利于写出来时不仅有情节程序,而且有细节描写。要使学生明白,没有细节描写,要具体生动是不可能的。而要有细节描写,就必须运用具体的回忆联想以及想象。有些文章还要重视“色彩描写”,色彩描写对写景的作用很大,是把文章写具体生动的途径之一。老师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作者对色彩的描写和观察。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的草作了这样的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发光,绿的鲜亮……仔细看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处的呈翠绿色……”这里短短一节文字中写了绿草、白云、蓝天。色彩非常鲜明,绿色还根据远近的不同分出鲜绿、翠绿、墨绿。这样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所以重视“细节描写”和“色彩描写”有益于克服内容空洞、抽象的毛病。
总之,作文教学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自立作文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练。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并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对作文训练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