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如题所述

我有段时间很喜欢日本电影,什么《情书》、《大逃杀》、《好想告诉你》、《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日本的话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他都非常现实的揭露了很多现象,他不想中国影视就拍一些婆婆媳妇之类的,也不像韩国电影跟现实差距太大,韩剧太过梦幻,日本的影视是非常现实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建议大家可以找一点相关的影视作品看看,真的挺不错的。

下面来说说《告白》这部电影吧,我对于小孩子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厌恶情绪。在我看来,小孩子简直就是地球上最最可怕的生物:他们的好奇心以及破坏力蕴含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能量。同时,他们还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未满14周岁者拥有刑事豁免权。这意味着:纵使他们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也都可以用“年幼无知”来搪塞。

年幼无知——这一认知的偏差是相当具有破坏性的。成年人总是喜欢并且持续性地犯着常识性错误,不仅如此,更以权威自居。在对于未成年人是“年幼无知”的认知上,存在着这样两个偏差:在人们的常识里,孩子永远是懵懂而纯洁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全部是免检产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认为孩子比成人更纯洁的说法,非常一厢情愿。

在电影《告白》中,女教师对少年犯A说:“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没错,杀人犯没有年龄限制。“人之初、性本善”不过是人们对于人性的过高估计罢了。

如果你读过乙一的小说,你会发现,人的欲望并不是随着成长逐渐增加,而是在年幼时就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并且由于小孩子社会属性的缺失,他们对于欲望的追逐并不存在满足上的延宕,因而他们恶得更纯粹,也更彻底。

以上是成年人对于小孩子是“年幼”的认知偏差。另外一个认知偏差在于“无知”。

诗人北岛曾说:“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风暴,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这之中包含着成年人强烈的权威意识。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年轻的一代并未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因而他们是幸福的,也是无知的。理所当然他们并不具备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

在贾樟柯看来,这种对待“苦难”强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种“苦难”霸权。否定他人尤其是下一代的苦难经历,进而达到自我诗化甚至是自我神化的目的。

总结:类似的桥段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比如你在观看岩井俊二的青春电影的时候,会发现,对少年的孤独和青春的痛楚的意识是从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就开始了的,而战后“迷惘的一代”更是成为了这种意识的最佳代言。

所以说苦难其实并没有代际之分,年轻的一代未必就比年长的一代幸福,也未必就比年长的一代无知。年长者由于无知和自负而犯下的错误难道还少吗?这个问题根本无需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2
作者:Siss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26880/answer/137188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怎样理解《告白》这部电影?
1.《告白》说的不是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它说的是少年们的自我意识膨胀到无法自控的程度,而失去了犯罪意识。由此带出了一个小群体中的集体式疯狂以及扭曲的母子关系等等。
2. 这是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电影基本没有多大改动,不能用电影镜头表现出来的,也用独白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况啊,起因发展结果都很连贯,而且刻画的很有说服力。
3. 中岛哲也是个很能用镜头说话的人,这跟他是从广告出身有关。背景音乐用了Boris、Radiohead等乐队的歌曲,OST太出彩了,没法用言语表达。首推电台司令的last flowers。其次是日本摇滚乐队Boris的那首《にじむ残像》,近乎惊艳了。
4.松隆子啊松隆子,女神啊女神,演技完美。
5.37名学生,平均13岁,一直很佩服日本的童星在如此小的年纪都能挑大梁出演而且演技不俗(譬如mother里的芦田爱菜)。尤其这个电影里,37个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能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总结:这是部典型的日本电影,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小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你会有看着惊悚片里的青春片的感觉,剧情充满噱头,画面精致华丽,配乐浑然天成,表演绝对对得起观众。值得花100多分钟来看一下。
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当你看完《大逃杀》,会不会以为日本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生存是一场零和游戏,要么成为完全的强者,要么被社会彻底遗弃?电影只是一种艺术手法,将社会的某些方面不断渲染放大,电影只是电影,小说只是小说。并不是说日本社会不压抑,只能说每个人在不同事件不同时段都会有放松和压抑的情况,更何况是众人组成的社会,情绪就更复杂多变。只能说这些电影的预设情绪是非常典型的亚洲社会模式而已。
别去深究剧情。日本人拍的这类电影,我们可以闲来没事聊一聊,但剧情真的别当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艺术是谎言,但它述说真理

太宰治写《人间失格》,后被野岛伸司引作剧名,同写霸凌,比告白还要恶心残忍。

乙一作《暗黑童话》,我拿给堂弟看,被他告状婶婶,说我学坏,顺带斥日本人骨性扭曲。

松本清张写《砂之器》,诉尽世态炎凉,教清清少年变作弑恩恶魔,繁华一梦终是水覆砂器般脆弱。



坂元裕二担《mother》脚本,描摹世间百样母爱,实说的是亲者不亲,同病相怜的苦症。

山崎丰子撰《白色巨塔》《华丽一族》……,且看东瀛权贵波诡云谲,弄权欺信,错乱人伦,修罗横行。

年轻派里金原瞳的《蛇舌》细写了涉谷街头的边缘少年,堕落无谓到靠折磨肉体获得存在的实感
……

当你接触多了日本近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多看几部日剧日影,你会觉得这个民族绝望到让人窒息,悲观到让人恶心。

但是真正在日本生活过的人会告诉你,日本哪有那么糟糕,他们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要比我们单纯得多,外部压力轻解地让人羡慕,无论是清洁工还是大富翁,安于现世的人都活得不错。

后来看到一句话,恍然大悟,大抵意思是 ——看电影只是去感受生活,那你的生活到头来不是等于白活。



为何日本欺凌这么严重?

上面这个问题里的回答很全面的阐述了日本的校园生态,即使现身说法的排名第一的答案,我也觉得那些事情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不是日本独有的而是人性劣根。



有一段时间,国内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哪一个不是《告白》的翻版。可是我们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时至今日,这些应当直面的问题被当成疮疤掩盖,你不知道它会自愈还是溃烂成疾。

无疑,日本人是坦荡的,这是自卑到极致的自省,他们不害怕放大任何人性的弱势,供人观赏嗤笑,你骂得越凶,她越是清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