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整顿小学生上课纪律

如题所述

  小学生要在四十分钟内不能动也不能说话是很难的,老师不能动不动就强调纪律,而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把课上的生动、怎样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一味地强调纪律,却把课讲得很死板,学生再好的纪律也是没有效果的;
  我的看法是,对小学生用不着强调纪律,只要课上的生动、活泼,比强调纪律效果要好得多
  同时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3、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①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②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③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④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⑤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⑥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⑦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小孩子都崇拜英雄,老师要处处表现的无所不能,
  在孩子中间树立威信,还要细心,关心到他们自己家长的忽略的地方,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好,而且不可以给他们打小报告,孩子最烦这个,这样孩子整天把你当偶像,别说遵守课堂纪律了,什么活动孩子都会一窝蜂似的跟着你上。课堂纪律不怎 么重要,学习好不好,不在小学初中,那只是个基础,60分万岁,孩子不能逼的太早,太早了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高中大学)孩子就皮了,似想想,逼了9年不在 压迫中爆发,就在压迫中毁灭,真正能爆发的又有几个!所以小学初中,还是宽松的环境比较适合!

  课堂纪律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教师的个人魅力的确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包括渊博的知识,人格的魅力……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对你的课堂纪律起到帮助或者阻力,因为孩子们的向师性决定着你的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你的课堂纪律是否好。现代课堂教学讲究采用活动途径和任务型教学,但最难把握的就是课堂的“活而不乱”!
  1.老师事先一定要反复给学生强调:一切听号令。对个别违反的要说说他,严肃地给他指出来,提醒他一下或者把他喊出教室谈话告诫,注意:有时是训斥,但大多是感化,学生会领情的。一定要把自己的声威先起来。使学生又敬又畏!一定要学生知道你活泼起来是多么可亲,严肃起来又是多么坚持原则。
  2.任务型活动的目的要十分明确。
  3.一旦发觉乱套时,马上收场。可换作双人起来示范练习,或争相举手起来示范练习等等。
  4.成败的关键在于最初的令行禁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9
小学生要在四十分钟内不能动也不能说话是很难的,老师不能动不动就强调纪律,而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把课上的生动、怎样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一味地强调...
第2个回答  2012-07-03
我的看法是,对小学生用不着强调纪律,只要课上的生动、活泼,比强调纪律效果要好得多
同时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3、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①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②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③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④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⑤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⑥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⑦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自觉遵守纪律,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人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八荣八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中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也知道:上课不守纪律,不但自己学习不好,还影响他人听讲,但就是不能做到上课遵守纪律。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呢?
1.了解孩子遵守纪律的实际水平
有的孩子不能自觉遵守纪律,只有在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监督之下,才能遵守纪律。比如上课时,老师不停地盯着他,他才能不闹,当老师一写板书时就闹起来。这样的学生在集体中虽是个别的,但影响较大,属于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
有的孩子遵守纪律较差,只有在老师、父母提醒下,才能遵守纪律。如有的学生上着课就随便说话、借文具或玩耍,老师提醒后能够立即停止,但过不了多久又发生违纪行为。上课过程中需要别人不断提醒,属于遵守纪律较差的学生。
有的孩子在一般情况下能遵守纪律,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尚需老师提醒才能遵守纪律。比如上班主任课和要求较严格老师的课,遵守纪律没有大问题,但是几个班一起上课,或要求不怎么严格的老师上课时,就出现纪律问题。可是一经提醒又能遵守纪律,这是遵守纪律较好的。
有的孩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即使是有人干扰或影响,也能保持安静,专心致志地听讲。这属于遵守纪律很好的学生。
孩子在遵守纪律方面属于哪个层次,父母应当心中有数,然后引导他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提高。
2.弄清孩子不能遵守纪律的原因
不遵守纪律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大同小异的,如随便讲话、传东西、干扰同学听讲、顶撞老师……但原因却是不同的。大体说来,孩子不遵守纪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的孩子认为上课只要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违反点纪律是小事。老师批评时,他还很不服气,认为老师是小题大做。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纪律和他过不去,一听“纪律”两个字,就产生逆反心理。
(2)意志不坚强,缺乏控制力
意志坚强的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时,就能坚持到底;懂得不应该做什么时,不论有多大诱惑力,也能控制自己不去做。有的学生恰恰相反,虽然也知道要遵守纪律,也怕不遵守纪律挨老师批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别人上课违反纪律,他也跟着违反。
(3、)有些病态,需要医治
这种学生是极少数,他们上课动起来没完没了,老师怎么管也没用。因为他们的行为属于病态,即人们所谓的“多动症”,需要尽早医治。
仔细统计,在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中,因没养成遵守纪律习惯的占相当大部分。有的人,想守纪律,也因不守纪律而吃尽苦头,屡下决心,但就是改不了。究其原因,多是习惯问题,因为习惯有巨大而顽强的力量。
解决纪律问题,要对症下药。父母需要提高孩子对纪律重要性的认识。有的孩子要锻炼他们意志;有的孩子要进行适当医治;但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建起遵守纪律的“习惯大厦”。
3.培养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有这样的论述:“教育上应当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什么习惯。”他认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通过实行成了习惯,否则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如何养成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呢?
(1)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就是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这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是行之有效的,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如有的孩子根据自己情况,写些有关遵守纪律的格言、警句放在桌上提醒自己;有的制定《课堂纪律十条》来要求自己;有的编写《一日生活常规》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做法都是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坚持下去,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2)榜样法
“榜样法”是孩子以其他同学或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为榜样,自己向他学习的方法。孩子用榜样激励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同时用榜样做一面镜子进行对照检查,矫正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言行。
在孩子身边,一定有许多同学遵守纪律,可以以他们为榜样,看他们是如何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的。特别是要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是怎样养成严格遵守纪律习惯的。
还可以以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为榜样。而父母自身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
(3)评价法
“评价法”是根据孩子自己订的标准和《中学生守则》《课堂常规》等有关纪律内容,对其行为给予一定的检查、判断。这种方法也可以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自身的积极方面,抑制自身的消极方面,逐渐懂得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从而提高是非观念和认识水平。
只要孩子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对自己遵守纪律情况进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就能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效果。
自我评价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遵守纪律的“内驱力”。但是光靠孩子自己评价仍然不够,还要父母不时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适时为孩子提一些建议。
孩子还可以每个阶段制定一个目标,规定自己在纪律方面达到什么程度。如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间纪律、课间操纪律、集体活动纪律等。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按照以上内容画一个表格,贴在家里的墙上,督促他们每天晚上进行认真地总结,每天自我评价,这样也能起到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作用。
(4)说理法
所谓“说理法”,就是孩子和他自己的行为进行说理,是孩子自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识、辩明是非的方法。比如孩子上课随便说话违反了课堂纪律,就要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违反纪律的原因,并想出克服缺点的措施。如果能够进行心理分析,效果会更好。这样,他们就在自我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分析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知、情、意、行,人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又和道德水平、认识水平有关。凡是自我修养较高、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比较遵守纪律。反之,纪律较差的学生,一般来说或自我修养欠佳,或认识水平较低。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5)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方法。
要想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同样需要训练。因为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所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可言。
有一名学生,上课总是违反纪律,父母和老师都怀疑他有“多动症”。后来在父母的协助下,他每天晚上在家里静坐半小时,父母在旁边看时间,并数出他做小动作的次数。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他做小动作的次数日趋减少,后来上课时基本能遵守纪律了。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只要坚持训练,就能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训练要强调“严格”二字。孩子对自己要有一股狠劲,要有和缺点过不去的精神,因为培养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不能让旧的不良习惯占了上风。
训练时还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进行训练,良好习惯不可能自动形成。养成好的习惯好比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时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已经有了违犯纪律的不良习惯,矫正这个习惯更需要持久反复的进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