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张灵甫是怎么上的孟良崮

如题所述

1947年2月,国民党军调整战略,从最初对解放军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和山东两地的重点进攻。其中对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相当于军),总兵力约45万人,占国民党军进攻各解放区总兵力的27%。分别以整编第74师、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这三大王牌部队为骨干,组建3个机动兵团,即汤恩伯的第1兵团、王敬久的第2兵团和欧震的第3兵团,担负主要突击作战。另以王耀武的第2绥靖区、冯治安的第3绥靖区共7个整编师负责后方守备,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使解放军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对国民党军各个击破。
3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全面攻击,至4月上旬,基本实现第一步计划,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占领鲁南地区,随后继续向鲁中进击。解放军几次寻找战机未果,只得逐步东撤,国民党军迅速跟进,于5月10日占领莱芜、蒙阴、河阳。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判断解放军主力正节节后退,认为国民党军主力应跟踪追剿,命令第1兵团向坦埠、沂水推进,第2兵团向博山、张店推进,第3兵团则集结于新泰、蒙阴,在第1、第2兵团得手后发展进攻,实现迫使华东解放军与之决战或北渡黄河的第二步计划。

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这时一改先前的稳扎稳打战术,立即命令以整编74师、整编25师为主攻,从垛庄、桃墟北进,限令12日攻占坦埠;第7军和整编48师各一部向沂水行动,主力集结于汤头、葛沟,策应主攻方向;整编83师一部向马牧池攻击,掩护主攻部队右翼,主力为兵团预备队。

5月11日:战幕揭开

5月11日,74师攻占重山、艾山,先头51旅一部已渡过汶河;25师攻占黄斗顶山;83师进至孤山以南;第7军向沂水方向推进。当晚解放军就掌握了第1兵团行动计划。这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不掌握确切的国民党军行动计划与部署,穿插割裂74师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绝密计划是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的郭汝瑰通过单线联系人,在第一时间里用无线电发给党中央的,中央军委收到后立即转给了华野。

陈毅、粟裕认为歼灭74师更为有利,因为其一,该师正位于解放军主力正面,不需要作较大的兵力调整即可形成5:1的兵力优势;其二,74师虽为全美械装备,但受山区地形限制,重装备难以发挥作用;其三,该部为嫡系精锐,素来骄横,与其他国民党军矛盾很深,如果该师遭到围攻,其他部队不会全力援救;其四,正因为该部是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全部美械装备,经过美国顾问训练,战斗力强,一旦被歼将对国民党军造成实力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其五,该部自解放战争爆发来,一直充当进攻华东解放区的急先锋,华野上下对该敌早有灭此朝食的强烈愿望,士气可用。

因此陈、粟下达围歼74师的命令:第1、4、6、8、9共5个纵队担负围攻任务,其中第1、8纵队从74师两翼穿插迂回,第6纵队从鲁南兼程北上,断其退路,这3个纵队负责割裂74师与友邻联系,第4、9纵队从正面出击;第2、3、7、10纵队则负责阻击国民党军外围部队;鲁南军区部队将截断临沂至青驼寺公路,并以一部袭扰临沂,牵制国民党军。定于13日黄昏起发起攻击。

在发起进攻的前一天5月10日,张灵甫就下令由垛庄开始修建向北的急造军路,以便于即将开始的作战。张灵甫的这一举动,后来饱受诟病,认为暴露了进攻坦埠的作战意图。同时,张灵甫觉得即使抢修急造军路也无法保障74师的车辆行动,所以他决定改以骡马驮运辎重,载重卡车全部留在垛庄,而师属炮兵中威力最大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营和战车营都无法在这样的山路上行动,只好撤回临沂。骡马运送量显然比卡车运输要少很多,这也是后来孟良崮战役中74师弹药很快就打完的原因。与抢修急造军路相比,这恐怕是更大的失策。

5月12日:接战

5月12日,74师主力开始大举进军,前锋51旅于上午渡过汶河,下午攻占北岸三角山、水塘崮、杨家寨一线,但继续向北推进时遭到解放军9纵25师的顽强抵抗,于入夜前退回三角山。当天下午74师遇到的抵抗,已经明显比前一天激烈,张灵甫判断已经开始和解放军主力接战了,并意识到情况要比原先严重得多,决定改变原定计划,第二天只派51旅在汶河以北继续进攻,而主力2个旅则在汶河南岸,这样即便情况有异,也能及时应变。

于是他将新了解的敌情和自己准备变更的新计划报告第1兵团,但是兵团认为坦埠一线不会有这么多解放军,74师必须全师北渡汶河,务必按计划于14日中午前占领坦埠。接到兵团的回电,张灵甫有些犹豫,因为目前74师被分隔在汶河两岸,态势相当不利;但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执行原定计划,确定13日全师除留后卫57旅的1个团在汶河南岸,主力全部渡河全力向坦埠攻击。

直到12日,83师师长李天霞才派19旅57团进至垛庄以南的老猫窝,掩护74师侧翼。结果当晚57团就遭到解放军猛攻,损失过半,团长罗文浪想如果率部后撤,万一74师有什么闪失,自己必将成为李天霞的替罪羊,倒不如向74师靠拢,还有一线生机,便指挥余部于13日凌晨调头杀入包围圈,占领垛庄以东高地,向74师报到,接受74师指挥,后来与74师58旅172团并肩防守西南阵地。

12日当天粟裕带着少数精干参谋及通讯人员在艾山脚下张林村的一个山洞里开设了前进指挥部,陈毅仍坐镇西王庄华野指挥部—这个山洞当地人称为“老君洞”,但孟良崮战役后就被改称“将军洞”,如今已恢复了当年指挥部的原貌,成为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5月13日:危机开始显现

5月13日,74师经激战攻占马山、迈逼山、大箭,距离坦埠已不到6公里。马山可是坦埠的最后屏障,从马山到坦埠已经无险可守,几乎是一马平川了,眼看坦埠指日可下,但两翼友邻仍是阳奉阴违,进展迟缓。张灵甫察觉到危险的气息,为避免孤军深入为解放军所乘,张灵甫于傍晚下令,放弃新占阵地,只在前沿要地留少数部队警戒,主力全线收缩至汶河沿岸,仍使全师处在可进可退的态势。

13日入夜后,74师的情况陡然严峻起来,58旅在马牧池、王山庄一线遭到解放军主力猛攻,51旅大箭山阵地也同时遭到解放军攻击,左右侧后方的天马山、牧虎山一带都发现有解放军活动。更严重的是,83师通报其部队在黄石山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无法前进;25师108旅也在解放军的强力攻击下放弃了黄斗顶、尧山南撤,这样一来,74师的左右两翼都已经出现了20多公里的空隙了!

张灵甫接到这些报告,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自然能判断出解放军已经有了围歼74师的意图,于是他接连向汤恩伯告急,但汤称次日兵团副司令李延年就会到前线,来解决两翼友邻的协同问题。李延年要来,那就意味着74师不仅不能再往后撤,还要继续进攻坦埠,这下张灵甫也没办法了,只好放弃了继续后撤的念头。

13日晚上是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果这时74师能果断后撤,脱离与解放军的接触,很可能摆脱被合围的后果,但是由于第1兵团没能采纳张灵甫的建议,使74师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解放军方面,对74师的围歼也在这天初步形成。当晚,第1、第8纵队主力寻隙向敌纵深穿插,1纵1师于14日拂晓到达并占领了孟良崮西北的尧山,1纵独立师也在14日拂晓前抢占天马山。

5月14日:上山容易下山难

5月14日,74师正准备按计划再向坦埠进攻,不料各旅报告当面解放军已发起全线进攻,而且投入兵力比前两天还要雄厚,张灵甫立即命令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但情况越来越不妙,解放军左翼已越过天马山,正向垛庄急进;右翼也过了牧虎山正向万泉山前进。解放军对74师钳形攻击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到上午9时许,张灵甫终于确定解放军有围歼74师的意图,这才决心不再服从攻取坦埠的命令,命令师主力以51旅为前导,师部居中,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则占领孟良崮一线掩护师主力后撤,在师主力撤退后再单独沿孟良崮以东撤退。
上午,解放军1纵攻占曹庄、黄斗顶山等要点,割裂74师与25师的联系,并占领285和330高地,切断了连接垛庄的急造军路;8纵攻占桃花山、鼻子山,割裂了74师与83师的联系;6纵于14日晨到达垛庄西南观上、白埠地区;正面的第4、9纵队连夜猛攻,夺取黄鹿寨、马牧池等地。粟裕选择穿插的部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纵是华野中素以擅长穿插而闻名的,自然是责无旁贷。8纵是鲁中部队,就是本地子弟兵,对沂蒙山地形非常熟悉。粟裕特别指示,1纵和8纵在穿插时,要以最强的师向敌纵深挺进,一定要抓住74师。而在鲁南隐蔽待机的6纵北上参战,其实攻取垛庄倒在其次,因为1纵、8纵到垛庄的距离都比6纵要近,最主要的原因是乘此良机将孤悬敌后的6纵拉回来,为即将开始的大战增加一支劲旅。

74师的撤退还是比较迅速的,在中午前后51旅已经到了孟良崮附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74师主力将可以在14时左右撤到垛庄。就在这关键时刻,正向垛庄穿插迂回的华野1纵比74师抢先赶到了孟良崮,发现74师主力正沿着急造军路南撤,1纵独立师1团团长王诚汉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即果断放弃抢占垛庄的原定计划,抢占公路东北的285高地及西北无名高地。几乎同时独立师3团也抢占了孟良崮以西的330高地,随后1团、3团便占据高地向正沿公路撤退的74师猛烈开火。

张灵甫接到51旅退路被解放军切断的报告,知道如果不能及时退回垛庄,不仅得不到粮食弹药补给,而且会被困在狭窄的公路上,完全陷于困境。于是立即命令51旅全力反击285和330高地,务必打开撤回垛庄的通道,打通与25师的联系,同时决定退守孟良崮。这时正面解放军4纵和9纵从北面压过来,8纵已切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1纵则迂回到汶河沿岸至界碑一线,切断了74师与25师的联系。在这种局面下,尽快抢占制高点,稳定住局面后再图反击,是很正常的应对之举。而且在这个部署中,张灵甫只派1个团控制孟良崮,主力摆在界碑、临蒙公路两侧便于机动的位置,并尽量与左右两翼友军相连接,重点在于随时能走,完全是自保方案,一点也看不出要在孟良崮与解放军决一死战的打算。

经过反复激烈争夺,51旅在黄昏17时许先后攻占了285和330高地。与此同时,25师也曾派部队进攻330高地以西的覆浮山,但在解放军顽强阻击下无功而返。

到14日黄昏时分,74师各旅都占领了指定位置,张灵甫也将师部安排在540高地,总算缓了一口气。对于解放军而言,没能抢在74师之前占领孟良崮,无疑是一大憾事。其实华野司令部已经意识到孟良崮的重要性,在14日上午连续三次紧急命令1纵占领孟良崮,但1纵拼尽全力赶路,还是比74师晚了一步。在中午前赶到的只有独立师的两个团,等纵队主力赶到时,孟良崮一带高地都已被74师控制,单凭1纵的力量要想和已经站稳阵脚的74师争夺孟良崮,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粟裕只好命令1纵暂停攻击孟良崮,等待其他部队赶来。

战后叶飞就曾提到,如果当时1纵能抢先占领孟良崮,会同其他各纵队攻击正在公路上撤退的74师,可能不出五小时就能全歼敌人。可见在此时,74师抢占孟良崮还不失是个上上之选。而张灵甫决定占领孟良崮,更多的考虑是能够依托制高点稳住阵脚,然后再行反击,就像他半个月前在临蒙公路遇到解放军攻击时那样,并没有固守孟良崮的打算,因为孟良崮一带都是石头山,无法构筑工事,也没有水源,并不适合作为固守的战术支撑点,而且74师本身携带的弹药也已经消耗大半,上策是尽快回到垛庄,而不是在孟良崮与解放军大战一场。
但是张灵甫上了孟良崮要再想下来,就由不得他了。因为在接到他占领孟良崮的电报后,国民党军统帅机关认为74师占据着制高点,享有地利之优,加上其强劲的战斗力,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围部队,正是与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于是蒋介石亲自下令74师坚决固守,吸引解放军主力,来个中心开花!有人认为蒋介石做出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共地下人员、时任国民党军副总参谋长的刘斐所忽悠了。
此时解放军的合围态势还未确实形成,74师真要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还很大。但是张灵甫考虑,突围首先是违背命令,其次必然丢失大量重装备,即使突围成功也会受到处罚。而遵照命令固守待援的话,至少目前74师建制完整,控制着制高点,友邻距离也只有数公里之遥,以74师的强悍战力,坚守一两天自然不在话下。正如张灵甫对部下所说的,“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军来得快,有可能打好!”当然,要想打好,不仅在于74师能否守得住,同样还在于友邻能否来得快。不管怎样,最后张灵甫还是率部上了孟良崮,也走上了通往最终失败的不归之路。

14日子夜刚过,74师的后方大本营垛庄就宣告失守。垛庄在孟良崮西南约5公里,是这次74师进攻坦埠的后方基地,储存着大量弹药粮食等补给物资,但只有师辎重团留守,辎重团下辖3个营,1营是驮马营,2营是辎重营,3营是人力营,几乎没有战斗部队。张灵甫之所以只留了后勤部队守备如此重要的后方基地,并不是不清楚垛庄的重要性,也不是轻敌骄横,而是因为进攻坦埠系整个第1兵团的行动,74师担负主攻,必须要投入全部攻击力量。至于垛庄的守备,本来就明确由83师负责,而且垛庄距离左翼的25师也不远,至少在14日之前还是相对安全的。

一直在鲁南隐蔽待机的解放军6纵从12日接到命令后就立即飞兵北上,马不停蹄地急行军两天两夜,于14日下午到达垛庄附近,并于当晚就顺利攻占垛庄,主力则进至285、520、540高地一线,与1纵和8纵建立联系,完全封闭了74师的南面退路。解放军3个负责穿插迂回、割裂74师与友邻联系的纵队联成一气,正面的第4、9纵队也攻占唐家峪子、赵家城子一线,并一度攻占当阳、雕窝。至此5个主攻纵队打通相互联系,对内形成了对74师的合围,对外构成了对83师和25师的防线;与此同时,解放军阻援部队10纵迫近莱芜;3纵到达新泰东南占领阵地阻击整编11师;2纵在界湖地区压迫整编83师,并阻击第7军;7纵在河阳地区攻击第7军和整编48师侧翼;鲁南和滨海军区部队迫近临沂,威胁国民党军后方—至此整个战役布势完全实现。

是偶然也是必然

此后经过两天激战,至16日下午,74师被歼灭,师长张灵甫兵败身死。

围歼74师在解放军方面可以说是早在计划之内。正面国民党军有74师、25师和83师,在这3个师中,显然74师的战斗力最强,按照解放军历来先弱后强、先易后难的战术原则,怎么会先打最强的74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打别的部队,74师一定会去救援,那么原来弱的就会变强,而打74师其他部队未必会全力来救,那么就会由强变弱,这个强弱的辩证转换使解放军确定先打74师。掌握国民党军第1兵团详细的部署和行动计划,则是孟良崮战役得以实施的前提。

国民党军方面的问题,张灵甫自己就已经很清楚了,他在5月6日给蒋介石的信中就写到:“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着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以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这几点可谓一针见血,且不论张灵甫是否在进攻开始前修建急造军路有暴露企图之嫌,后来上孟良崮到底是出于本心还是迫于上级压力,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国民党军各部同床异梦,都为自己打算,丝毫没有大局观念。如果25师和83师从一开始就全力驰援,二梯队的11师、65师、48师和第7军都能全力以赴,那么战局完全可能不同。所以说74师在孟良崮的覆灭绝非偶然,如果国民党军内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不在孟良崮,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这样的结局,最后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张灵甫并不仅仅是败在解放军之手,同时也是败在了国民党军自己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