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公明早梅 诗中,诗人通过观察什么,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状态,刻画了梅花怎样的?

如题所述

宋李公明早梅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仅仅28个字,描写出梅花的高洁之美:
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这些都让人感到早梅之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早梅》—唐·齐己

万木欲冻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湖南长沙人,晚唐著名诗僧,俗家姓胡,名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

齐己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清寒,父母早亡。七岁时为同庆寺放牧并开始学作诗词,常常骑在牛背上以竹枝当笔写诗,所吟诗句往往浑然天成,受到寺中僧人的赞赏,在僧人的劝说下,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长沙人。姓胡氏,早失怙恃。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往往抒思,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耆夙异之,遂共推挽入戒……—《唐才子传》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齐己吟咏梅花凌寒傲雪的品性,洁白高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意志的咏物诗。

解诗: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都快要摧折了。山村野外一片白雪茫茫,一枝梅花在昨夜凌寒绽放。梅花的幽香随着轻风飘散,洁白素雅的梅花引来了禽鸟的好奇探看。如果明年梅花依旧按时开放,希望它先开在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这首诗题目为“早梅”,在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和素雅高洁的品性和风韵的同时,通过“早”字贯通全篇,首句“孤根独暖”是“早”;次句“一枝独开”是“早”;就连禽窥素艳也是因为梅开的“早”;末句“望春先发”还是“早”。诗人用一个“早”字描绘出了梅花“一枝开”的奇特景象,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万木”并不是固定的数字,这里是指所有的树木。在寒冷的冬季里,所有树木都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被寒风吹的噼啪作响,仿佛随时都能折断,而梅树却将地下积聚的暖意和生气通过根部向外生发开来,散发出一派生机。

诗人一开始就营造出一幅天寒地冻,万木肃杀的景象,随后笔意自然的转到梅树上,含蓄的刻画出梅树不畏严寒的特性。将“万木”与梅花在严寒中的表现相互对照,更加反衬出梅花凌寒傲雪的品性,同时又紧扣诗的题目“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山村野外白雪皑皑,行人罕至,一枝梅花在昨天晚上孤独的凌寒绽放。“昨夜”二字,透露出诗人早就观察到了梅花“一枝开”的奇特景象,诗人怀着无比惊喜的心情,时时刻刻关注着这枝不耐寂寞,“孤根独暖”的“早梅”。

“昨夜一枝开”即说明了诗人处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中,又表达了诗人不耐寂寞,想要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梅花蕴含的幽香,随着轻风四处飘散,香气没有引来行人的注意,反而是一只禽鸟寻着“暗香”而来,它惊异于梅花的素雅高洁,一枝独放,好奇地观察着这枝“早梅”。

“早梅”给诗人带来了同样的诧异和惊喜,他似乎在这枝早开的梅花上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被人发现,得到人们赏识的希望。

诗人通过“幽香”、“素艳”来描写梅花的姿色与风韵,赞美梅花的的同时将自己的意志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出诗人满怀抱负,渴望得到赏识的愿望。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如果明年梅花依旧按时开放,希望它开在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望春台”既是指京城,又借“望春”二字代指对仕途的渴望。齐己年轻时曾热衷仕途,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科举失利,得不到朝廷赏识,所以时常有怀才不遇之慨。

孤独是生活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学会享受孤独,而不是排挤它。

诗人虽然处境孤独,身边只有寒风、孤禽、独梅作伴,但诗人又很享受这种孤独,呈现一种孤芳自赏的意味。

诗人没有半点的消极、颓废,他不甘于无人赏识的境遇,而是充满自信,满怀希望,盼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一鸣惊人。

这首诗,语言清丽平淡,没有一点粉艳之气,刻意雕饰的痕迹。诗人突出一个“早”字,将整首诗首尾连贯起来,句句紧扣题目,具有鲜明的特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