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科学家小传(除了邓稼先)

就是不要介绍的,直接就是两弹一星科学家小传(除了邓稼先),谢了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周光召 (1929- )
湖南省长沙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0
我这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一段极不寻常的历史。把这段历史详细披露出来,同样有着不寻常的经历。

一则故事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上空爆炸了一颗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全中国都沸腾了。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老师严济慈来到他的好友许德珩家。话题当然是谈原子弹。许老悄声问:“是谁有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出来了?”“嘿,你还问我,问你的女婿呀!”严老笑个不停。“我的女婿——邓稼先?”许老惊愕不已。

由于事关国家机密,科学家们即使对自己的亲属也守口如瓶。

一个建议

35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守口如瓶。

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大都只负责某一方面。指挥全局的,是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这些政治家;协助他们搞组织工作的是宋任穷、张爱萍、张劲夫这样一些老革命。这些健在的知情人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了。

关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最了解情况的是当年的中国科学院■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

1999年初,《科学时报》记者刘振坤有机会采访张劲夫同志。张老回忆起1956年到1966年中国科学院辉煌的10年,提到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这件事。访谈被整理成《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一文刊登在《科学新闻周刊》上。这篇文章打开了人们记忆的闸门,不少老科学家打电话、写信,希望他们的老领导张劲夫谈谈科学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做的历史贡献。远在大洋彼岸的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打电话给张老,建议他正式披露科学院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这段史实,给历史一个交待,给后人一个交待。

一个电话

张劲夫同志考虑再三,征求了中国科学院现任院长路甬祥的意见,决定采纳杨振宁的建议,向人民公开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1999年3月11日与12日,张劲夫同志再次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在他博大的记忆宝库里如数家珍……这篇访谈被整理成以张劲夫署名的1万多字的回忆文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先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分送有关领导。

1999年4月27日,张劲夫同志的秘书俞家英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从■■■同志办公室打来的,■■■总书记要亲自与张劲夫同志通话。江总书记在电话中说,看到您关于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文章,觉得非常好。当年你们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够研制出“两弹一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要搞出一点名堂来。我看这篇文章不光要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还应该在《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上发表。

在■■■总书记的关心与安排下,5月5日,新华社发出通稿《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5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所有大报同时刊登这篇重要文章。

一本书

1999年5月6日,因特网率先将张劲夫同志的文章传遍全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撼。

钱学森看了《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老的文章,让他的秘书涂元季打电话给报社转达钱老的意见:“张劲夫同志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读了非常感人,老一代科学家非常感慨,当年那种大协作精神应该回来了。”

当年科学院分管军工任务的副院长裴丽生如今已经93岁高龄,听人给他读了张劲夫的文章后激动地说:“过去我虽然分管军工任务,但是有纪律,上边的情况不许打听,因此许多事情我也不清楚。张劲夫同志是能够把这段历史说清楚的惟一的人,感谢他把这段历史说出来了。张劲夫的记忆力特别好,这一点我了解。‘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家在■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张劲夫的文章也是一篇珍贵的文献。”

在张劲夫同志回忆文章的带动与启发下,朱光亚、周光召等一大批科学家与裴丽生、陆绶观等一些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组织者纷纷同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这段科学的秘密历程。

中国科学院■组副书记郭传杰提议将这些重要史料汇编成书,以传之久远,既作科教兴国的范例,又作爱国主义教材。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继武闻讯赶赴北京,与科学时报社总编辑罗荣兴商定以最快的速度合作出版这本披露中国“两弹一星”科研历程的书。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综合计划局对此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军工史办公室主任赵萱同志经上级批准,拿出多年来科学家们整理的内部史料,选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并收集了许多珍贵照片,公之于世。

1999年8月31日,■■■主席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请历史记住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记载的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大都已进入老年。如今在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岗位上的早已是一代英姿勃发的青年科学家。书中提到的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在1967年“■■”中调整建制转到国防科研部门,那里有一支学科体系完整、装备精良的科研生力军。但是,水有源,树有根,今天中国的尖端科技的基础是老一代科学家当年用心血、青春乃至生命奠定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未来不会忘记他们!
第2个回答  2012-03-28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请将此转走,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5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4-05
还有杨振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