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要开凿大运河呢?

如题所述

中华民族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先祖认识到我国河流都是东西走向,便产生了修建南北走向运河的想法。自古以来修建运河的帝王很多,隋炀帝的功劳最大。我们可以指责隋炀帝的残暴,却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任何的朝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政治与军事的需要。而在军事方面,交通运输都是极为重要的。对运河的考虑,同样是放在战略高度的。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以夺霸主之位,调集民夫开挖运河。夫差挖得这条运河从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即今里运河,),全长170千米。因途径邗城而得名“邗沟",成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公元前482年,由邗沟北上的吴军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军,夫差如愿做了霸主。

战国时期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把江、淮、河、济四水联系起来。起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原的魏国因此富冠天下。

秦始皇在嘉兴境内也开凿了一条运河,《越绝书》记载,秦始皇"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这条运河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的走向,运河文化也由此衍生出来。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修建运河一直没有停过,断断续续的修了一些运河。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这位优秀的战略家、改革家在迁都洛阳后,也考虑过修建运河。起先,孝文帝运河的理解是出于经济方面。北魏首都原来在平城,平城地处中原的边缘,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其它地方。孝文帝认为平城的经济落后是因为没有“运漕之路”。

《魏书·成淹传》记载,孝文帝尝云:“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漕运四方。”此言,足见孝文帝深知运河对经济的极大作用。

此外,孝文帝对运河的军事作用也有足够的认知。《魏书·李冲传》记载,孝文帝泛舟洪池,向李冲详细的描述自己的计划:“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河入汴,从河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河而斗,此乃军国大计。”

如果孝文帝能有足够的时间,说不定就已经修出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了。

隋炀帝登基后,决定修建一条能贯彻南北的大运河。很明显,隋炀帝事前做了充分的考虑:

1,我国地形东低西高,大型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东西水运便利,南北却没有水运之利。修建南北走向的运河,能方便的沟通东西南北中各地的交通运输。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富饶,但是所产的物资不能满足需要。关中地区驻扎的军队、官员所需的物资要从外地运输。

2,关中地区的关陇集团,崤山以东的山东集团,南陈的南方集团,三者互相之间并不统一,互相斗争不已。

3,军事上。北方的突厥对中原虎视眈眈,东北的高句丽也有南下之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时不时的就要叛乱一下。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几个大水系,华北平原、关中地区、川蜀、江南,船只都可以通航。物资、人力可以用水运的方式调运到需要的地方,既高效又能降低成本。因此,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得到了加强。

通过各地之间的交往加强,还能有效的消除关陇集团、南朝集团、山东集团之间的矛盾。又能方便的调集军队,应对高句丽、突厥的入侵,南方的叛乱。

运河修建,其实从隋文帝就开始了。584年,隋文帝派宇文恺修建“广通渠”。为了征伐南陈,于公元587年,从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整治取直,不再经过射阳湖。

603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涿郡,长约1000千米的“永济渠”。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安市),约1000千米长的“通济渠”。

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苏镇江至杭州,长约400千米的“江南运河。”

这样,以洛阳为核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500千米的大运河修好了。

取代隋朝的唐朝,一直指责隋炀帝修建运河的残暴行径。然而正是依赖运河上运来的物资,唐军才能远征中亚。隋炀帝如果没有修建运河,十有八九唐朝就会自己动手修建运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4
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国都在北方,修建运河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发展经济;第三个原因是发展便利了交通。
第2个回答  2020-10-05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方便交通,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古道交通不发达,人民出行和运送货物都不方便,因此开凿大运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