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什么诗句赞美了江南的春天红花似火碧波荡漾的绣眉?

如题所述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诗句赞美了江南的春天红花似火碧波荡漾的秀美。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4.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5.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在苏杭做官十年,漫游了江南的山山水水,也在这里,为人民做了无数的好事,后来因为疾病,不得不辞官回京,苏州的老百姓哭着为他送行。大诗人刘禹锡这样描写老百姓送别白居易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太守行》)离别十多年后,诗人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首句“江南好”,诗歌开门见山,道出自己所要描写歌颂的对象——江南,同时表现了自己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感。诗句中,一个“好”字,总括了江南春色之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赞颂之意和向往之情。可以说,这首诗歌在写法上,采用了点染结合方法。也就是说,首句中的一个“好”字,不但是“点”,也为引出下文中“忆”,为下文“染”(“忆”的内容)做了总提。从结构来说,,不但照应了诗题,也为后面描绘(染)作了伏笔。

次句“风景旧曾谙”,“谙”即熟悉。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点明“风景”之“好”。“旧”字说明这“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自然美景。我们知道,诗人在杭州为官时,对江南之美好自然是少不了亲身游历、体验的,当然,也少不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所以,这里,词人用一个“曾”字,不但说明江南“好”的真实性,而且暗中照应着“忆”,从而前后关联,表现出诗歌结构的内在美。

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对江南之“好”进一步渲染。“江花”即江边的花。“胜”即超过。“蓝”指一种植物名,可以作染料。《荀子》中不是有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其中“蓝”也是染料。按照此词牌要求,单调二十七字,第三、四两句应该是对仗。上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写春天的早晨,江边的红花映着阳光比火还红;下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春天的早晨江水显得那样的墨绿。这里诗人用“红”与“蓝”,“绿”与“蓝”对照,突出花红水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特别要注意在色彩对照中,既有同色间(“蓝”与“绿”)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蓝”、“绿”与“红”)间的相互映衬,这不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而且使诗歌内容更富有层次感,厚重感,从而表现出江南春色的五彩缤纷之美。从修辞的角度来说,不但符合《忆江南》词牌的对偶要求,而且还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日出”和“春来”互文,上句说“(春来)日出江花红胜火”,下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在此这样分开写,不但突出了“红花”与“绿水”,也是对“江南好”中的“好”作了很具体的渲染。
第2个回答  2022-06-27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诗句赞美了江南的春天红花似火碧波荡漾的秀美。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4.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5.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3个回答  2022-06-25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诗句赞美了江南的春天红花似火碧波荡漾的秀美。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4.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5.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4个回答  2022-06-26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诗句赞美了江南的春天红花似火碧波荡漾的秀美。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原文 译文对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4.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5.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