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该怎样服更有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中药服药方法是否正确、恰当,对中医治疗和疗效上,有不少的影响。这其中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和药后的调护。

一、服药时间

《神农本草经》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食。”

一般来说,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宜食后服。急性病、重病者,则不拘时服;慢性病应按时服;治疟疾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十枣汤服在平旦,鸡鸣散服在五更。这些服药时间,对提高临床疗效,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服用方法

服用汤剂。一般一天一剂,分3~4次温服。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可以一天数次,有的可煎汤代茶服,甚至是一天连服9剂。

对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的呕吐泄泻等病症,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的功效。对于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用黄酒或白酒送服,如三七粉、三七伤药片、腰痛宁胶囊、云南白药等,引药直达病所。治疗便秘的麻仁丸,宜用蜂蜜冲水送服,增加其润肠和中的功效。滋阴补肾的药,宜淡盐水送服,如六味地黄丸,取其引药入肾。

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说:“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另外,还有热服、冷服。通常是治疗热证可以寒药冷服,治疗寒证可以热药热服,这样可以辅助药力。但是病情严重时,又应寒药热服,热药冷服,以防止邪药格拒。

“素问.五常政大论”里讲“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以及“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的记载,后者是常法,前者则是反佐服法。

对于服药呕吐者,宜加少量姜什,或先服姜汁,然后服药。也可采取冷服,小量频服的方法。象小孩吃中药,可适当加点冰糖水,以去药味。对于昏迷或口噤的病人,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给药。

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正气。

三、药后调护

服药后的调养与护理,是用法的内容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体的康复。 《伤寒论》 在桂枝汤的用法中,要求服药后,要喝一碗热稀粥,以助药力。并温覆,使患者遍身微微似有汗者,不可令其大汗。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但是也不能汗出不彻。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服药后的饮食宜忌有两个方面:

1、疾病对饮食的宜忌, 如水肿病 ( 指躯体、四肢浮肿的病证 ) 宜少食盐 , 消渴病 ( 指糖尿病) 忌糖, 下利病 ( 指痢疾、拉肚子 ) 慎油腻, 寒证 ( 指风寒、湿寒、血寒、阳虚等证 ) 禁生冷等 。

2、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如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 象吃了六味地黄丸之类的药,就不能再吃萝卜;含人参的药方,也如此,如四君子丸、人参归脾丸等 ), 有土茯苓的方药忌茶叶, 服荆芥时应忌河豚与无鳞鱼等 。还有其他, 如汗后避风,慎劳役,戎房事( 如补肾阳的右归丸等,吃药还过夫妻生活,结果不是牙齿松动,就是掉发秃顶), 节意怒,以防“劳复”、“食复”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