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哪首古诗?又讲了些什么呢?

如题所述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病起书怀》,宋代诗人陆游被免官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在成都所作的诗作。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出处】:宋代·陆游《病起书怀》

【原文】:

病起书怀

陆游 〔宋代〕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纱帽帽沿都已宽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与之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

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四月,当时的陆游已是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赏析】: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6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这首诗是陆游在自己身体非常不好的时候写的一首诗,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虽然不受重用,但是仍然不能够对国家大师释怀,希望君王能够早日御驾亲征却收服国家失去的河山。其中包含了陆游对于国家大势的忧虑,对于人民的优虑,体现了陆游的爱国爱民之心。

首先,这首诗的前两句,陆游表达出自己的身体已经日渐消瘦,就连头上的乌纱帽都变得宽松。因为自己不受君王的重用,所以只好在隔了千山万水之外的成都的江边遥望看祖国都城。虽然自己的职位非常低,但是从来不敢讲国事抛在脑后。虽然一些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一定要等到结果出来才能够下定论。最后表达了自己希望天地间的神灵都能够保佑宋朝的社稷,希望宋代的君王能够早日去收回祖国失去的山河,让北方的百姓不受战乱的影响,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最后,路由也用了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义之心。

其次,这首诗从头到尾都贯穿了陆游的爱国之情。诗中非常直白地揭示了国家的稳定、君主的作为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前两联就直接点题,表达诗人日渐消瘦,但又被贬官,壮志难酬,回天无力的痛苦和烦恼。第二联是整首诗的主旨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忠心和热爱,同时也显示出虽然饱受折磨,但仍然坚信公正。自然,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颈联是对国家的呼吁,表达自己对君王的期待,同时也是对民众能够脱离战火,过上幸福安乐生活的祈求。最后一联采用联想的手法想象自己抱着,《出师表》彻夜诵读的场景来表达希望皇帝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

最后因为这时候是创作于宋朝不断遭受外敌侵扰,但是君王不断求饶,求议和的背景之下。陆游的诗作是对宋朝当时国情和所处国际地位的最直白的反应,同时也表现了当时君王的不作为,陆游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拳拳之心是这首诗能够从古至今流传的重要原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1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陆游《病起书怀》。
位卑:地位低微。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镇江等州通判。后入王炎幕府襄理军务。官至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病起书怀》全文为:“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2]”这句话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陆游诗词文俱佳,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及《南唐书》等
资料拓展
《病起书怀》写于淳熙三年(1176年)。当时,诗人被免去参议官,住在成都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多天,病好后,诗人写了两首诗记述病中感怀,这是其中的一首。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破题。“纱帽宽”,一语双关,既实写生病后形销骨立,故而感到官帽宽松。同时,也暗含被贬官之意。“支离”,既形容病后身体虚弱、骨头像散架似的,也隐喻被贬后支离破碎的心绪。

这一年,诗人已52岁。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只能远离庙堂,孤居江湖。一个“孤”字,写照了诗人因抗金主张不被当权者接受的无奈。一个“客”字,写尽了远离家乡的贬官之人的凄凉。

颔联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全诗的亮点,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它是诗人的自我勉励,也是诗人一生的写照。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陆游的这一句意思一样,其中饱含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颔联下句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是非功过盖棺方能定论。言语间有不甘,有期盼,有郁愤。而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以为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在《书愤》一诗中,诗人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这首诗的尾联再次祭出《出师表》:“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更”,说明同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诗人以“受命于危难”的诸葛亮自况,希望能为北定中原出力。反复提及《出师表》,也是借刘备与诸葛亮的故事抒发胸中沟壑。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当朝者却不能慧眼识英雄,致使诗人怀才不遇。
第3个回答  2022-08-16

“位卑未敢忘忧国”出处
出自 宋代 陆游 的《病起书怀》。

《病起书怀》

宋代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


⑴病起:病愈。


⑵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⑶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⑷忘忧:忘却忧虑。


⑸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⑹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⑺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⑻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⑼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病起书怀》陆游 古诗赏析

《《病起书怀》陆游 古诗》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病起书怀》陆游 古诗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陆游 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病起书怀》陆游 古诗“位卑未敢忘忧国”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第4个回答  2022-08-12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杯》,这句话的意思是,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当时的陆游已是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