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到底怎么了?

如题所述

《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值得谨记的话:“满招损,谦受益。”意思就是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得到益处。主席曾经也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骄傲,狂妄自大,只会让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还会遭受唾弃。曾经的“国学大师”于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万人敬仰之时不思进取,沾沾自喜之后变得自负起来,最终被北大学子直接轰下讲台,那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场景。

于丹,这个曾一度公认的代知名文化学者,头上的荣誉多得数不胜数,诸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行业“军师”等等。五彩斑斓,熠熠发光,她的满腹经纶令人尊崇,她的铿锵之势令人深思。

能够把艰涩难懂的《论语》,用轻松诙谐的话语说出来,让每一位听众都感兴趣,都能听懂,这是真的大学问。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于丹把《论语》已经烂熟于心。只有到了如此境界,才能那么深刻,那么顺畅地把里面的道理阐述清楚。

而做到这个程度,也是与家庭教育观念有关的。于丹的父亲是研究文史的,所以要求自己的女儿很严格,三岁开始就不停练字,而且还是练习魏碑,因为父亲希望她从间架结构练起,而于丹喜欢的“柳体字”则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

四岁时,就已经开始背诵《论语》,即便不懂其中的深意,也要克服枯燥无味,因为做学问本身就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是做不好的。待到于丹再大一些时,各种名著经典都读了个遍。也正因为如此,于丹才有了十分稳固的文学基础。

虽然于丹自言童年是沉重的,但在长大后,也切切实实是感受到了付出带来的回报。一本《论语》看似朴素,却深藏功与名,也蕴含人生哲学。弘扬孝道,于丹用干练而华丽的语言,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听众和读者。

当大家感受到了《论语》带来的温度之后,开始把于丹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百家讲坛》成就了于丹,一个国庆长假,连续七天都播放于丹的节目,这样的高度实在难以企及。

然而,高处不胜寒。站在国学金字塔的顶端,于丹没有看到光明的未来,反而被扑面而来的大雾迷了双眼。她开始为了演出而演出,甚至完全商业化,这也使得初衷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所讲的内容只是华丽,而无真正内涵的内容,甚至让听众很难静下心来听完一堂课。

在面对质疑时,于丹并没有虚心改正,而是摆出一副骄傲的神态,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唯我独尊的丑态频频出现,那个国学大师的形象瞬间崩塌,一落千丈。

因为过于商业化,所以讲的东西没有了新意,千篇一律总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毫无深意的内容可供听众消化,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被抵触。而“于丹伦敦撒泼”事件和工作期间怒斥助理跟翻译,让于丹直接跌落神坛。

就算你是国学大师,三天换三个房间,再高级的酒店都会被各种挑刺,这谁能受得了?对自己的助理和翻译百般刁难,这怎符合一个国学大师的形象,而且当场发飙的原因竟然是助理没有录像以及翻译打断她说话。这样的国学大师,大家不要也罢。

所以,才有了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上,于丹上台刚刚讲了一句话,马上就有人喊“于丹你下去。”随之,附和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毁掉形象的于丹只能尴尬地离场。

小结

无论你是国学大师,还是不可一世的领导,永远要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令人倒退”这句话。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都需要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人也需要保持时刻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头脑清晰,有条不紊的前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去了民众的拥戴,你啥也不是。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你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永远不要丧失了本心,被利益冲昏头脑之后,也就离跌下神坛的时间不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4
人设崩塌。于丹自从成名之后,每次参加演讲都跑题。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名不符实的人。
第2个回答  2021-01-14
其实是因为她在对自己不了解的行业就随意的大放厥词,导致到了当时同学们的回怼。
第3个回答  2021-01-14
因为她被曝出经常刁难自己的助理和翻译,而且在出席活动时经常耍大牌,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也没有很尊敬。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