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之孝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经典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其中孝道不得不提。

       首先我们想想几个汉字,一是老人的“老”字,下面是一把刀,把那把刀换成孩子的“子”,那个字就念什么?“孝”。对,所以孝就是子女要把父母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如果不孝就是缺少道德的根本或者说是缺德!孔子又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意思是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事实上现在的孝道文化可怜啊!我们听到过很多,比如有的人上了岁数,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老两口子在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来陪伴。还有我们听过的一个老人死在了二儿子家门口,这样的悲剧真的让人寒。当我们都在指责儿女不孝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根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我想可能是每个人从小在家庭中受的教育吧。

       其实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其中孔子最为提倡,《论语》里面“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而宋朝的赵普宰相说过,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什么能够治天下呢?就是因为有孝道德教育,可见中国文化,把孝的教育作为管理的最好的方法在进行延续。

       中国的孝道,强调的是:孝敬父母的人第一步要自爱。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和肌肤是父母给予的,连着父母的心,哪怕有半点损伤和疾病都会让父母揪心,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不让身体受到无故的伤害,注意身体健康,不让疾病缠身,这样父母就不会为我们担心。让父母安心度日以报答养育之恩,这是做到孝道的第一步。

       第二步应该就是孝敬父母。《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它把孝放到了首位,这也说明了孝悌之道 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中国人讲孝道,如果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感情,亲情不笃,而要他爱天下、爱国家、爱社会,那是空洞的口号,是不可能的。说他真的有爱心,他连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爱过,怎会爱天下、国家、社会?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乐,这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会、精神心理生活。倘使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则天下太平。所以,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会健康、人类健康。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为什么?”“因为月亮是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你或许会笑这位老先生的糊涂,但你不觉得很多人也是这样吗?每天照顾你的人,你从不觉得有什么,若是陌生人偶尔帮助你,你就认为他人好;你的父母家人一直为你付出,你总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还嫌烦;一旦外人为你做出了类似行为,你就会分外感激。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阳”一样糊涂吗?

       有个女孩跟妈妈大吵了一架,气得夺门而出,决定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讨厌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闲逛,肚子饿的咕噜咕噜叫,但偏偏又没带钱出来,可又拉不下脸回家吃饭。一直到了晚上,她来到一家面摊旁,闻到了阵阵香味。她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没钱,只能不住的吞口水。忽然,面摊老板亲切的问:“小姑娘,你要不要吃面啊?”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嗯!可是,我没有带钱。”老板听了大笑:“哈哈,没关系,今天就算我请客吧!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来。不一会儿,面来了,她吃得津津有味,并说:“老板,你人真好!”老板说:“哦?怎么说?”女孩回答:“我们素不相识,你却对我那么好,不像我妈,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气人!”老板又笑了:“哈哈,小姑娘,我不过才给你一碗面而已,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么你妈妈帮你煮了二十几年的饭,你不是更应该感激她吗?”听老板这么一讲,女孩顿时如大梦初醒,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顾不得吃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飞奔回家。才到家门前的巷口,女孩远远地看到妈妈,正焦急地在门口四处张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女孩感觉有一千遍一万遍的对不起想对妈妈说。但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见妈妈已迎上前来:“哎呀!你一整天跑去哪里了啊?急死我了!快进家把手洗一洗,吃晚饭了。”这天晚上,这个女孩才深刻体会到妈妈对她的爱。所以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这样,当太阳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给的光亮;当亲人一直都在,人就会忘了他们给的温暖。

       从古至今,孝道无时无刻不为人们所重视。孔子把孝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为后人传承。他认为孝道是人生的义务,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灵魂。不仅古人如此看重一个人的德之本,现代人们同样注重一个人的德行修养,重视对下一代“孝道”的培养,从小就教育子女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孝顺的孝字加上一个文化的文字,这个字就念教育的教,无孝不教。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如何在幼儿园践行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引起了很多跟风的状态,一些形式主义的所谓“孝道”教育,比如一些园所利用家长开放日请来所有父母,让孩子为他们洗脚,如果这些活动之前没有内涵的引导教育,没有让幼儿了解为何孝顺,这个活动可能就是空洞而无意义的,也是违背幼儿身心发现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说到孝道教育,它应该属于社会领域,《指南》社会领域中有提到关于体谅父母的内容,很多人就发声质疑,认为三到六岁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体谅孝顺父母,但《指南》中教育建议中也说到了“如妈妈累了。知道让她安静一会儿”,其实折射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习得的孝。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尤其是社会情感类的,要注重它长期坚持的累计效应。对孩子来说,“体验”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说教”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也就是说,孝的态度不是单一的教出来的,也不是脱离实际单一存在的,而是伴随着活动过程产生的体验。

       总而言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播,更多的是践行,而有的践行也真的很简单,就像此时我们能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不让父母担心,不给父母亲丢脸,就是在践行着国学文化中的孝道。谢谢大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