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李翱的诗作《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全诗表达的意思直译是:把身体修炼得像仙鹤般轻灵,千年长松下相伴着两卷佛经。我来问道大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示我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惟俨禅师身体清瘦,精神矍铄,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风。千年长松下相伴着两卷佛经还带着书套,并未展开。因为禅师曾对人说自己拿着佛经的时候,不是为了阅读,而是用它来遮遮眼睛挡挡光线而巳,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备的神情风致。禅师之所以对来访者显示“无余说”的机锋,是不想用言语来谈禅,而是用行动让来访者感悟。如果你是云,就以云的立场,在天空逍遥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场,在瓶中安逸自在。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时此刻,而不要徒劳无益地思考这个梦想那个梦想,否则既得不到所企想的东西,又失去了此时此地的欢乐。




【出处】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李翱

【原文】

    其一

    练得身形如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译文】

    其一

    把身体修炼得像仙鹤般轻灵,千年长松下相伴着两卷佛经。

    我来问道大师什幺也没有说,只是指示我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选择清幽的地方修行惬意怡情,终年无俗事用不着送往和迎来。

    有时径直就登上了孤峰的峰项,在月下长啸拨开了遮目的乌云。

【关键词注解】

    诗题

惟俨(751—834):俗姓韩,绛州(今山西新绛一带)人,七岁出家,为石头希迁禅师法嗣,住澧州(今湖南澧县)药山,谥号弘道大师。 [3]

    其一

鹤形:鹤的形态,形容人似仙鹤一般清瘦俊逸,风度不凡。

    其二

送、迎:指送往迎来一类尘俗的应酬之事。

【创作背景】

李翱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时,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记载,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当下“欣然”,于是就题该诗其一赠惟俨禅师。

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惟俨禅师说:“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翱不明其旨,禅师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李翱便再题该诗其二赠惟俨禅师。

【作品鉴赏】

    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是从外貌的脱俗来赞叹惟俨禅师内心的修养。鹤给人的感觉是高洁与飘逸,这句话说惟俨禅师身体清瘦,精神矍铄,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与一般和尚的体型大为不同。

    “千株松下两函经”。“千株松”说明药山环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静,是参禅悟道的好所在。鹤最喜欢巢在松树上,松下的禅师也自然令人联想到仙鹤。“两函经”,是说佛经还没有打开,还盛在书套里。因为药山禅师曾对人说自己拿着佛经的时候,不是为了阅读,而是“只图经遮眼”,只不过是用它来遮遮眼睛挡挡光线而巳。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备的神情风致。这句诗透露出禅师熟悉经典又不屑于以研读经典自诩,对自己的悟性充满了自信。

    “我来问道无馀说”。惟俨禅师很久没有升堂说法,弟子们都很希望听到他的教诲。他就命人打钟,刚刚召集起众人后,就一言不发地退堂了。弟子们问其缘故,他说:“讲经文有讲经文的经师,讲戒律有讲戒律的律师,我是禅师,而禅又怎么可以讲呢?”可见惟俨之所以对来访者显示“无余说”的机锋,是不想用言语来谈禅。然而“无余说”又并不等同于压根儿就不说,因为学人还在一旁等着他的指点。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便是禅师所指示、李翱所体悟到的“道”。云在青天,从风变灭,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静安详,清光可鉴。如果你是云,就以云的立场,在天空逍遥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场,在瓶中安逸自在。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时此刻,而不要徒劳无益地思考这个梦想那个,否则既得不到所企想的东西,又失去了此时此地的欢乐。云就只是天上的云,潇洒自在;水就只是瓶中的水,恬静安详。把握现境,活在当下,才是禅的精髓所在。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野情”,指迥离世俗的情趣,为全诗奠定了“野”的基调。这种“野”并非桀骜不驯的狂野,而是指率性自如的品格。禅师幽居山林,世人罕至,整年没有迎来送往的尘世应酬,心境便始终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灵而自由的状态。为了使这野情得到充分的体验,就得选取一个幽僻的居处环境,这也就是上诗所说的“干株松下”。在这里,世俗之人罕至,禅者可以完全不受世事的纷扰。整年没有迎来送往的尘世的交结应酬,心境便始终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灵而自由的状态。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禅宗多以“孤峰”喻圣境。“有时”,偶尔;“直上”,径上,写的是禅师的率性任运。禅师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趣的抒发。上到了峻拔孤立的峰顶圣境,他所见到的也只有他自己,孤迥迥地挺立于天地之间,自己遂和孤峰合而为一。月亮冲出云层,泻下万顷光辉,他的身心一片澄明,他被这月光所溶化,自己也仿佛变成了月亮。所以月亮冲出云层,也就是自己在拨开云雾。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佛家记李习之问道药山惟俨禅师,按习之文集有《去佛斋文》,卫道之意,不畔韩公。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唐李文公翱,人亦谓其能文不能诗。其全集诗止七首,无一上乘语。惟《赠药师僧》云:“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稍有清脱之气。

【作者简介】

李翱(772—836),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一说赵郡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之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所著《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有《李文公集》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5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的意思是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原文: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注释:

1.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匣子。

2.经:经书。

3.无馀:没有剩下。

4.青霄:一本作“青天”。


赏析:

“炼得身形似鹤形”。是从外貌的脱俗来赞叹惟俨禅师内心的修养。鹤给人的感觉是高洁与飘逸,这句话说惟俨禅师身体清瘦,精神矍铄,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与一般和尚的体型大为不同。

“千株松下两函经”。“千株松”说明药山环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静,是参禅悟道的好所在。鹤最喜欢巢在松树上,松下的禅师也自然令人联想到仙鹤。“两函经”,是说佛经还没有打开,还盛在书套里。因为药山禅师曾对人说自己拿着佛经的时候,不是为了阅读,而是“只图经遮眼”,只不过是用它来遮遮眼睛挡挡光线而巳。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备的神情风致。这句诗透露出禅师熟悉经典又不屑于以研读经典自诩,对自己的悟性充满了自信。

“我来问道无馀说”。惟俨禅师很久没有升堂说法,弟子们都很希望听到他的教诲。他就命人打钟,刚刚召集起众人后,就一言不发地退堂了。弟子们问其缘故,他说:“讲经文有讲经文的经师,讲戒律有讲戒律的律师,我是禅师,而禅又怎么可以讲呢?”可见惟俨之所以对来访者显示“无余说”的机锋,是不想用言语来谈禅。然而“无余说”又并不等同于压根儿就不说,因为学人还在一旁等着他的指点。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便是禅师所指示、李翱所体悟到的“道”。云在青天,从风变灭,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静安详,清光可鉴。如果你是云,就以云的立场,在天空逍遥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场,在瓶中安逸自在。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时此刻,而不要徒劳无益地思考这个梦想那个,否则既得不到所企想的东西,又失去了此时此地的欢乐。云就只是天上的云,潇洒自在;水就只是瓶中的水,恬静安详。把握现境,活在当下,才是禅的精髓所在。


创作背景:

李翱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时,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记载,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当下“欣然”,于是就题该诗其一赠惟俨禅师。

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惟俨禅师说:“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翱不明其旨,禅师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李翱便再题该诗其二赠惟俨禅师。


作者简介:

李翱(772-841年),字习之,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凉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孙,北魏司空李冲十世孙,贝州司法参军李楚金之孙。会昌元年,卒于襄阳,谥号为文,故称李襄阳、李文公。曾从韩愈学古文,推进古文运动。思想上,一生崇儒排斥佛老,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言行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著有《复性书》《李文公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4
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文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李翱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3个回答  2022-08-16
意思是:我亲自去拜见高僧,高僧却对我不予理会,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净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
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翱赠与药山惟俨禅师的组诗《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全诗为: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第4个回答  2022-08-20
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文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