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酒和现在的酒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如题所述

在古代,普通酒量很大,其实他们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纯手工发酵的酒,这种酒,类似于现在低度米酒和黄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而且不但就得度数低,味道还很甘甜,口感很好,因此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据记载,在宋代之前是没有蒸馏酒的,只有发酵酒,这种酿酒的原理就是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就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后,凡在坛子里密封起来一些时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完成了,这样酿造的米酒比蒸馏白酒的度数要低很多,所以才能多喝。


到了宋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酒就是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次,得到度数很高的酒,大致酒精度在50度,基本与现代酒相似了。

到了明朝时期,很多人不习惯和这么高度数的白酒,这种蒸馏酒并没有延续下去,直到清朝,蒙古人后裔再次入侵中原,白酒才取代米酒和黄酒等发酵酒,渐渐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1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第2个回答  2019-07-1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蒸馏白酒是从元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所以元代以前的白酒都是非蒸馏酒,酒精度数低,像现在的黄酒,果酒(葡萄酒也是果酒).所以古人很能喝,如李白斗酒诗百篇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其实现代白酒手工生产也占50%以上,机械化程度不高的,连最牛的茅台和五粮液也不例外
第3个回答  2019-07-11
酒的度数。古代的酒的度数和现在的酒的度数有着很大的差别。现在的酒动不动就是50度左右的,一般酒量的人,喝不了几杯。被放倒也是经常的事。而中国古代的酒因为酿造水平的差异还有原料的单一,所酿造出来的酒的度数并不高。而且色泽也没有现在的透彻。古诗中常常见到“浊酒”一词,就是指酒中有很多啊渣滓的原因。古代的酒也就是10度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的度数吧。
第4个回答  2019-07-11
1种类上的差别:现在各式各样的酒数不胜数,笼统的来讲就有白酒和啤酒。还有红酒这三大类。还有各种水果酒什么的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而中国古代的酒的种类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粮食酿造而成的白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