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服饰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民国制服的造型基础除了中装之外,还加上了西装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璧三大类别。

男性服饰:从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民国初期,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长袍马褂的装束在民国男子中是十分常见的。长袍有单、夹与棉之分,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冷暖季节,可以适应当时社会一般的日常生活与礼仪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商、官与文人墨客各色人等的需要。

中山装是孙中山亲自创导,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最早的中山装领口作关闭式八字形,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口袋,上面的口袋有戴盖。后来的中山装款式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女子的着装恰好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是上衣下裙类,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下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第二是上衣下裤类,这与上衣下裙类似,只是下装的裙改成了裤。第三是旗袍,这是属于满汉交融类型的旗袍,大襟右衽,连袖直身,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1

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喜欢民国时那种大家闺秀的感觉。所以收藏的图也是这样的。










结果后来查了一下,还有这样的





总的来说,民国前中国是个封建国家,讲究多,民国后新思想涌入,选择多。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辛亥革命后旗人被迫改汉姓、易服,衣冠体系崩溃,服饰等级制度废除。礼崩乐坏,就体现在衣服上。
推荐去看一下张爱玲的更衣记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想要具体了解研究可以去找图书馆查一下当年的报刊什么的
1912年3月《申报》: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
《新女界杂志》:“近年来大家都不肯往这点上讲究,也有女扮男装的,也有仿妓女戏子装饰的,也有学生仿流氓打扮的”
-
后来呢 ,民国政府颁发《民国服制》,规定了常服、礼服等。服制在古代是丧服制度的意思,这个原文现在比较难找了,附上一段
“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党礼服2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2种: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也分2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色,衣料采用国产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女子礼服则只有1款: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衫裙均加绣饰。穿着礼服出席丧礼时,男子要在左腕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民国服制》还对礼帽、礼靴等作了具体规定。”

第2个回答  2019-07-11
民国时期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年代,不同于日本和服的保守,欧美比基尼的性感,中西合璧的旗袍专门为中国女子而定制。
第3个回答  2019-07-11
民国时期常见的女子服饰分为旗袍、上衣下裤、洋装等各式风格的服饰。旗袍在民国时期从原始的宽腰、直筒式慢慢进化成贴身合体的,展现女子曲线美的流线型旗袍样式,是当时民国最常见的女子服饰中的一种。
第4个回答  2019-07-11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走向中山装和西装,而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和学生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