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有缺失的教学环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01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已逾三年,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蔚然成风,课堂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三维目标设定看似完美无缺,使用的教学方式也现代超前,却并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现实。现实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未呈现显著提高的良好趋势,语文课堂能够粘着的注意力还是相当有限。
让我们去看看课堂:对预设目标的达成全然不顾,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生成目标;基本的自我练习不见了踪影,几乎完全被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代替;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也被搁在一边,整节整节课开展低效的探究、合作活动。在这里,预设已经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教学内容的自然生成变成了肤浅空泛的挡箭牌。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般而言,课堂由如下几个因素构成:学习资源(教材、环境、文化)、方法(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等)和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这几个要素联合起来对教学内容发生综合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上述几个重要的制约性因素。以下是本人从教师的角度,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几个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所作的理性思考。
一、使模糊的“学生主体”意识清晰化,充分关注学生注意力管理
在主体系统的诸因素中,学生主体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作用的对象是学生,所有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携带着独特经验和潜能的学生,满怀着学习的期待和梦想,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心智水平理应受到教学设计者的绝对关注。教学设计者应尽可能地根据学习者的综合程度预设教学的难度、水平和范围。一个无视学生状况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可笑的,也是可鄙的。我个人认为,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可以回避的首要之点是学生的注意力。
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此进行专门研究,这就造成我们的课堂设计缺乏对学生注意力进行管理的意识,也缺乏必要的操作策略。
注意力的直接价值在于主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他的《注意力经济》中指出:“今天,注意力是企业和个人的真正货币。”托马斯的观点不仅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也应该具有教育学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在同一点上长久保持同一强度,它会发生自然的迁移。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学生,其注意力更是暂瞬即变,它的宽度的开拓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由此看来,对学生注意力的管理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注意力对语文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相比其他各科,语文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流量和思维含量,它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智慧和学习耐力,其间注意的流失量和迁移量也更大。因此,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分配、控制和组织在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注意力的管理对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会采用自然新颖的导入,核心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生动流畅的教学语言,有波澜的教学流程及耐人寻味的收束等,其实都可以视作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管理。让我们先看一节课的导入方式:
师:先让我们听一段音乐(充满恐怖意味的音乐起)。请站起来,闭上眼睛,描述你从音乐中感受到的场景(学生复述到“恐怖”一词后教师趁势导入正课《狼》)
设计者的初衷是想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狼》这篇课文的紧张氛围中。然而用充满恐怖意味的音乐刺激和闭着眼睛站着复述却显得不够自然。尤其是闭眼复述,不仅没有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因其违背了学生的自然行为习惯,对切入正题形成了一种干扰。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节课的导入:
师:刚才我在外面跟大家聊天,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同学是属马的,是不是?有多少同学呀?(一些学生举手)我觉得我和这些同学格外地有缘份。因为我大老远地赶到这儿来,讲的是《马说》,正好,又有一些同学属马。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马的话题,特别是关于千里马的话题。现在我就把课文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为课文正音,读完后看能不能回答,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设计者急中生智的导入非常生活化,因而就能很自然地吸引绝大多数学生;而且短短的一段话包含有课题的点出、下一教学环节的方向、对学生知识学习(正音)的简明要求,还抛出了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有效地完成了一个丰盈的导入环节,也就完成了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管理。
当然,学生的认知现状、智力品质、个性心理、学习状态也都会直接地制约教学的先验预设或动态设定,它们也是教学设计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对它们的把握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注意力管理系统。对学生注意力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目标单一原则,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单一明晰,切忌繁杂混乱。如我在设计《谈生命》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剔除了以往“多而全”繁杂,把目标定位于理解本文与结构相关联的两个比喻、理解与背诵正文和“参读文章”中的佳句这两点上,效果反而要比以往好得多。
其二,任务具体原则,即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任务明确而具体,且与教材有明显的逻辑关联,共同指向本节课的总教学目标。余映潮老师在讲《说屏》一文时,设计了“选词”“选句”“选段”几个版块,每一个版块对应着相关的知识能力要点,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字词的积累” “语言的体悟”“整体的把握”“方法的理解”,任务具体而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导引之下,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效率极高。
其三,适时干预原则,初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之内,教学目标不能按时达成的,一定要有适时干预的意识和策略,使学生维持注意力的饱满状态。比如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推动困难的时候,通过故意变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或教学语言节奏,用讲故事,说笑话,方言诵读和即兴书法表演等来调节课堂气氛,达到对学生注意力的调节和控制。以下课堂就用到了适时干预原则:
(师读课文后,师生问答,生回答“千里马有吃得多的特征”)
师:千里马吃得多。有特异的功能必然就有特殊的要求。吃得有多多?大家一起用课文的话说。
生(齐):一食或尽粟一石。
师:是呀。一食或尽粟一石。那个“粟”就是粮食,一顿饭就要吃一石粮食。一石是多少?我查了字典,一石等于十斗。那么一斗是多少呢?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多少呢?我就继续查。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笑声)你们满意了吗?不满意?那么在这儿我就卖个关子,大家下去后继续查,看看我国古代计量单位,一合到底是多少?这是老师布置的一个小任务。好了,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老师深知枯燥的文言词语解读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散逸,因此巧用并拓宽注释中古代计量单位造成一种轻松氛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下一个教学环节。
其四,程序性原则,课堂形成固定的模式,使学生知道每一节课的基本流程,每一个流程的基本任务,这样容易造成不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养成学生的优秀注意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前两分钟演说、背诵或复习,课堂最后几分钟质疑解惑等形成固定模式,其实用的就是程序性原则,它应该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有序管理。
二、找回缺失的“教材本位”意识,遵循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原则
广义地讲,教材应是一切教学资源的总称,它包括统编教材、学校班组及环境、社区环境、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一切教学活动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课堂的生成素材有的来自统编教材本身,有的来自社区校区和班组,有的来自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学信息,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但是,“教材是法定的、科学的、有一定的实践验证的、承载重要社会经验与现代教育目的的素材。”这里说的教材应该是国家或地方的统编教材。由于教材是经过国家审定的,有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的教学资源,因而具有权威性,能够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者由于缺乏对“教材”这一概念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对教材俯首贴耳,惟命是从,教学设计陷入了陈腐和阴暗,课堂教学干瘪枯涩、了无生趣。而目前的不少教学设计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教材似乎不屑一顾,唯“学生”是尊,唯“生成”是求,教学设计因而流于单薄和浅陋,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喧嚣空泛。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教师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教材中考试的内容就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训练,不考试的篇目就一语带过,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宝贵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大纲精神,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提炼蕴藏其间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组合,才能设计出有实用价值操作性强的教学过程。那种无视教材的丰厚的人文底蕴、游离于教材之外的肤浅的做法是应该受到每一个严肃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鄙弃的。
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对教材资源的制约作用有以下几个清晰的认识:其一,教学目的设定基本源于教材;其二,教学设计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应该是有关于教材的;其三,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与教材的逻辑性具有一致性;其四,超出教材内容的部分设计往往是对教材的提炼与升华;其五,教学过程的起点是应该在教材;其六,教材在教师头脑中的构建和呈现直接决定了设计的结果。总之, “源于教材,提炼教材,超越教材”,这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科学性原则。
以下是我校一位老师的《马说》课堂实录片段,较好地体现了设计中的“教材本位”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悟教材资源对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见(xiàn),女同学反应很快。“见”读表现的现,是个通假字。(板书:见)也给女同学加一颗星。还有别的遭遇吗?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你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生:驾驶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它叫的时候也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师:好,请坐。喂马的人偏偏是一些不理解马的人。刚刚大家听到她的解释有一点点小问题。发现了吗?“策”是什么意思呀?(板书:策)驾驶呀?我们驾驶一匹马呀?合适吗?(生议论)大声说,是马鞭还是鞭打?是鞭打。“策”在这篇文章里有两个意思。“策之不以其道”的“策”是鞭打,我们往下看,还有一句,“执策而临之”的“策”是马鞭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来总结一下千里马到底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
(生答“同情”)
师:同情千里马是不是?现在我们就读一读这篇文章好吗?让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也传递给听课的老师,让老师们也能通过大家的朗读为千里马掬一把同情之泪吧。看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诵读魅力。
本教学环节用“千里马的遭遇”作为核心问题,依托教材,落实了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概括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初步感悟,为下面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作了极好的铺垫。当然如果在设计中加入诵读这一环节,将教师的朗读变为学生的诵读,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对课文字词、诵读的语音语调和节奏等相关知识点,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有实质性的促进。
三、强化淡薄的教学策略意识,使课堂教学过程迸发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已成为师生共同分享、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舞台,教学策略的运用成了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内容,它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但很多教师对于策略一词的认识不清,教学策略意识淡薄,更不会在教学预设中体现相应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谋略。作为一种谋略,教学策略实际上更着重于对学习者的心理诱导,或许也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心智的运作。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教学策略的本质意义在于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想学、乐学到欲罢不能的心理追求。
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策略,在他们的的课堂上,处处能够发现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巧妙策略。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讲授《孔乙己》时,碰到一个同学问了一个低层面的问题“咸亨酒店为什么要往水里羼水呢”,这是李老师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个问题。李老师机敏地应答道:“酒店掌柜弄虚作假呗!看来假冒伪劣,从那时就有了!”一句轻松诙谐的妙解大大激活课堂气氛,有效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后来的教学内容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教师在平时的设计中重视教学策略意识培养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多渗透一些这样的策略意识,为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学事件作好充足的准备,我们就不会丢失一个又一个教育良机。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讲授《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一诗时,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语调读诗,学生的朗读时而高亢激昂如巨浪翻涌,时而温柔舒缓如春雨轻扬,整个课堂呈现出极至的美感,学生从中获得的是无与伦比的美的熏陶。这种变式朗读的设计灵感应该来自对教材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当然也来自于教师对“语感训练与情知构建结合”这一教学策略的精到理解。由此看来,教学策略的高超是生成精彩课堂的重要条件。
作为教学设计人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努力强化教学策略意识,把他们运用于课堂设计中,让我们的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下面向大家推荐我印象较深的优秀教师、武汉的洪镇涛先生的语感教学策略:他的“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相结合”“语感训练与情知构建相结合”“语感常模构建”以及“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等策略,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精华提炼,若能运用得法,对于提高教师课堂设计能力,使课堂回归语言学习本身,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引领作用。比如他的“语感常模构建”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有效管理了学生的课内外语言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丰富的语言经验一旦被唤醒,将使课堂生成百花争艳的绚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