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是怎么回事?出过什么名人吗

如题所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势而生。在南开大学遭受炮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陆续被占的情势下,当时参加庐山会议滞留南京的三校校长决定在湖南长沙联合组建一所临时大学。

然而到了1937年底,南京沦陷,长沙危急,空袭不断,长沙临大决定迁往昆明。一因昆明地处西南,距前线较远;

二因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图书设备较为方便。1938年1月20日,近千名师生分批从长沙出发,分水、陆两路前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名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

扩展资料:

西南联大解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决定复员北返,师范学院则留在昆明继续办学。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新校舍图书馆举行了结业典礼,之后,学生分乘卡车,经过贵州的崇山峻岭进入湖南,从长沙乘江轮至汉口、南京;各批学生陆续转赴上海后,乘海船直赴天津,最后回到北平。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师生陆续返回北平、天津,其部分校舍划归昆明师范学院,在1948年的《昆明市街图》上,原西南联大校舍处已经标注为“昆明师范学院”

1946年8月1日,昆明师范学院成立,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华中学南北院。在1948年10月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编制的《云南分县详图》所附的《昆明市街图》的西北部,西南联大原校舍处已经标注成了“昆明师范学院”,即今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云南师范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著名校友

  杨振宁 李政道 朱光亚 谢玮 邓稼先 黄昆 彭佩云

  著名教师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吴晗 赵九章李楷文 林徽因

  西南联大纪年表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

  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校庆日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校训

  刚毅坚卓。

  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风

  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专业设置

  西南联大共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学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

  师生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2人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联大校舍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834联大学生参军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西南联大当然是名人倍出了啊.不过有许多是后来成名的,当时出名的有如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钱钟书、王力、朱自清、沈从文,胡适,记得好像张伯苓当时也是联大的领导呢, 后来出名的多的多拉.象杨镇宁,李政道,邓嫁先等好多人他们也都在联大求过学....自己只记得这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13
西南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知名校友:梅贻琦,梁思成,朱光亚,邓稼先,胡适,林徽因,冯友兰,华罗庚,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以及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等等无数杰出人才,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知名人士,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
第3个回答  2006-10-29
西南联大时三十年代抗战时期后方学者在昆明办的一所著名的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当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所以不得不迁入后方,名人有很多,包括很多的文学家,如冰心,梁实秋,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等等,在冰心著的“冰心散文集”当中就有关于本事件的描述。
第4个回答  2006-10-29
抗战时各地转到后方的学者在昆明办的一所大学,名人多得很,我一时手头没书,不然也学一学知道上那许多抄书的,可以给你抄上好大几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