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积地貌

如题所述

风积地貌主要有两类,一类由风成砂堆积的地貌——沙漠;另一类为粉砂和尘土堆积的地貌——风成黄土。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的规律性,粗的碎屑物首先堆积下来形成沙漠,随后是细砂、粉砂,最后堆积的是黄土。

1.沙漠

沙漠是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小于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势较平缓、风成沙大片覆盖的地区。风成沙成片分布,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沙堆,然后进一步发展演化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沙丘(图10-6)。常见的有以下类型(图10-7):

图10-6 风成沙丘

(引自Internet)

新月形沙丘 平面上呈新月形(图10-7a),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近似对称、略向内弯曲的两个尖角。高几米到十几米,宽几十到几百米。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平缓微凸,其坡度缓,约10°~20°;背风坡又称落沙坡,坡形微凹,坡度陡,一般在30°~35°。新月形沙丘是在单向风的不断改造下形成。风在搬运过程中,沙丘的迎风坡遭受侵蚀,沙粒从迎风坡向前运动到背风坡处向下滑落,形成稳定的坡面沉积下来(图10-9)。图10-8表示了单个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及其发展过程。在沙粒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新月形沙丘常分散而孤立;在沙粒供应较丰富的情况下,它可以成群出现。当新月形沙丘不断扩大或因不同大小的沙丘移动速度有差别时,两个以上的新月形沙丘可以连结起来,构成新月形沙丘链(图10-7b)。

横向沙丘 是由规模巨大的新月形沙丘链复合而成,沙丘总的延长方向与盛行风向直交(图10-7c),故又称为横向沙垄。它形成于沙粒供应丰富且主风向基本固定的地区。横向沙丘覆盖面积往往很大,像是波涛汹涌的海洋,所以又称为沙海。

纵向沙丘 顺着主风向延伸,互相平行的长条形垄岗。故又称为纵向沙垄(图10-7d)。其高度10~50m,最大可达100m,长度数百米至数万米,彼此间距几百米甚至几千米,较为开阔。纵向沙丘内部有交错层,交错层向两侧倾斜,其倾向与砂脊走向垂直。两坡近于对称。

星状沙丘 又称金字塔形沙丘,是由风力相差不大的几个方向气流造成的。它具有较高的顶,从顶点向四周呈放射状伸出三条或更多条沙脊,每条脊代表一种风向。沙体高度一般为50~100m,由几个近似三角形的斜面包围而成,斜面坡度一般在25°~30°之间(图10-10)。

沙丘在风的持续吹动下,能较快地向前移动,每年移动距离可达数米至数百米。它可以掩没田园、村庄和道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图10-11)。如甘肃民勤县原有青松堡、沙山堡、南乐堡等20多个村庄和两万多亩土地,近300年来在风沙的不断侵袭下,几乎全被埋没了,仅剩下3个村庄和3000多亩土地。

图10-7 沙丘的类型

(据W.K.汉布林,1980)

A—新月形沙丘;B—新月形沙丘链;C—横向沙丘;D—纵向沙丘

图10-8 新月形沙丘发展过程

A—状沙丘阶段;B—值形沙丘阶段;C—雏形新月形沙丘阶段;D—新月形沙丘阶段

图10-9 沙丘的形成剖面图

(据W.K.汉布林,1980)

A—单个沙丘的形成;B—沙丘顺风向移动,箭头表示的沙丘移动方向

2.风成黄土

风成黄土是另一种风积地貌,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是由风携带着悬移物质(粉砂和尘土)吹向远方,随着风力的减弱而沉降下来,形成黄土。

风成黄土为棕黄色的疏松土状堆积物;层理不显但垂直节理发育;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长石,还有较多的粘土矿物和不稳定矿物,与下伏基岩无关。当风成黄土形成后,往往遭受其他地质作用,从而发生再剥蚀—搬运—再沉积,形成次生黄土。

黄土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半干旱气候区的草原地带。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占整个陆地面积的1/10。广泛见于我国的黄土高原、乌克兰、阿根廷、美国中部、捷克、苏丹等地。我国是多黄土的国家,黄土的面积达6.0×105km2,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6.6%。主要分布在阴山以南、秦岭以北的辽阔地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主要围绕沙漠由西北到华北直到东北呈弧形带状展布。一般厚度为30~80m,最大厚度为400m,西北厚,东南薄。最大厚度见于陕西、甘肃一带(图10-12)。

图10-10 塔克拉玛干星状沙丘

(据夏邦栋,1995)

图10-11 敦煌附近沙埋庄园之一

(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摄)

图10-12 中国主要黄土分布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