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旧价值观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中国,代替宗教的是伦理思想。因此在中国,尊崇的是“天地君亲师”。天跟地都是自然,天就是天命,是一种超自然(super-nature)的力量,但是这个“天”并不是拟人化的,不像基督教圣经里的“上帝”那样,或者像希腊神话里的“宙斯”。中国当然也有其他的神话,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啦等等,但并不是我们祈祷的对象。当然也有“君主受命于天”的说法,而这个“天”并不是指神,而是“天命”,也就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低于西方。

由于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比较弱,所以社会的秩序主要是靠一套道德规范来维持,因此古代的中国需要一套更强的道德观。这套道德观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不但农业、畜牧业已经非常有规模,一些其它的生产技术,包括陶瓷、冶金、纺织、建筑等等都已经相当发达。尤其在人文思想领域,在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发展出一系列先进的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包括道家的顺乎自然的思想,法家的法治制度,儒家的民本思想等等。在过去两千年里,中国的文官制度有了高度的发展。中国从商代开始,每个朝代基本上都能够统治两三百年,这就表示她有一套能够稳定社会的统治办法。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地球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事实上,在十六世纪以前,许多西方的学者非常仰慕中国的文化。

伦常与和谐是东方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

中国价值观的基本想法主要是伦常:“天、地、君、亲、师”。天和地其实都是虚的,只有君、亲、师是真实的。“君”就是君权,“亲”就是父权。像西方一样,东方的封建社会也宣扬“忠君”这种价值观。事实上不但是忠君,还要忠于贵族。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士为知己者死”。这个“知己”往往就是统治阶级的贵族。关于对“忠”的推崇,中国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据《韩诗外传》上记载,在春秋的时候,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有一次逃到卫国,他的粮食被偷光了,饥饿难当,将要饿晕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他的一个追随者名叫“介子推”暗地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野菜同煮给重耳吃。想想看,在他们断粮的时候,介子推自己没得吃,已经很痛苦了,但是他还愿意把腿上的肉割出来,这需要多大的牺牲精神!这就是“忠”这种价值观的威力!介子推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日后得到国王的宠信。因为当重耳后来成为晋国的君主(晋文公)之前,介子推就退隐了,并没有到朝廷去做官。所以他对重耳的忠心并不是一种谋略。

“君”之后,就是“亲”和“师”。“亲”主要是指父权。为什么父权重要?就是因为后辈能够继承先辈的财产,所以必须对先辈十分尊重。这其实是配合继承权的一种价值观。至于“师”为何也受尊重?因为在古代,受教育是一种特权。大部分的农民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知识分子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为了巩固教育制度,必须宣扬尊师重道。比如私塾的老师,在基层是很受尊敬的。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华文明一种优秀的传统。

图4.2 东方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体系

不论西方和东方,继承权都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在东方的封建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最下层基础就是君权和父权。(见图4.2)。但是和西方有点不同,东方比较不强调征服。事实上东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宣扬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这种想法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尊崇的是霸道,而东方尊崇的是王道。那靠什么来巩固社会秩序呢?这就要对被统治的人民宣扬“忠”跟“孝”。为了巩固君权,必须宣扬“忠”;为了巩固父权,必须宣扬“孝”。东方文明比较强调“利群”,所以“忠”的思想可以扩大到对上司要忠,甚至对一个人的平辈,比如朋友,也是要忠。事实上,“忠”也包括“信”。忠跟信是分不开的,忠发展到平辈的时候就是信。曾子在《论语》里面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两种他要经常反省的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所以,在儒家思想里,忠跟信是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

在东方,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加以颂扬。而且许多民间故事,都在宣扬孝的精神。例如《二十四孝》,里面讲述了很多戏剧化的关于孝的故事,还包括一些非常荒谬的事情,比如“卧冰求鲤”之类。但是在西方,孝道却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可能因为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另外一个可能,是他们更强调神(天父)比人父更重要。

忠跟孝是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不只是简单的服从,而是把它升华成一种道德。在古代(甚至到文化大革命),忠是很光荣的事情,孝子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在王道的精神里,不只要求下级对上级必须尊敬和服从,同时也要求上级对下级要有一个爱护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子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中国的传统文明也推崇“仁”跟“慈”。仁是对君来讲;统治者,要行仁政。好的帝王就应该爱民若子。在家庭里,长辈要慈;一个模范家庭必须“父慈子孝”。忠和孝是服务于君权和父权的,仁跟慈就是对忠和孝的适当回应。这两者同时规范了上下级之间互动的正确态度。在这样一个道德的基础之上,就能有效的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价值观体系。当然,这套价值观主要是为农业社会服务的。与西方社会的取向不同,他强调维持群体的利益,而非拓展个人的利益;他强调谋求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而非对外扩张;他强调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经过几千年文明的积累,这个价值观体系内不但包含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价值观(例如忠与孝),也包含许多发扬人性光辉的思想(例如仁与慈),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些文明规范(例如礼、义、廉、耻和诚信等)。事实上,诚和信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当时没有完善的法制系统,要使到贸易得以推行,就必须要有诚信才能互相信任。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何去平衡个人和社会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深入人心的道德观,可以从心理上抑制一些“损人利己”的冲动。这对于一些掌握权力的官员尤其重要。由于官员一直都是从知识分子中提拔,故先贤们一直告诫读书人要建立明确的道德观,以减少他们当官后贪腐的危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1
忠君报国,光大门楣
第2个回答  2019-04-02
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和血统制的价值观有悖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就成为被历史淘汰的价值观。
第3个回答  2010-03-21
中国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崇尚忠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