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

谁知道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名称和今属地

1、齐国

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

传齐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齐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齐癸公姜慈母,至齐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

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2、楚国

郢都,湖北省荆州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其所迁的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

3、燕国

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

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4、秦国

咸阳,今陕西咸阳。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5、赵国

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始建年代不详,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最先作为赵国都城。

6、韩国

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7、魏国

大梁,今河南开封。

大梁,是指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国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国

                       百度百科——楚国

                       百度百科——燕国

                       百度百科——秦国

                       百度百科——赵国

                       百度百科——韩国

                       百度百科——魏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战国时期除周外仅存10国,下面是各国都城名称和今属地列表周 洛邑(今河南洛阳)齐 临淄(今淄博附近)楚 郢(湖北省江陵)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秦 咸阳(今咸阳)燕 蓟(今北京西南)韩 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后迁至郑(今郑州市新郑)魏 大梁(今河南开封)赵 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宋 宋(河南省商丘附近)卫 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中山 国都位于今灵寿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5
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都城的概况
(一)鲁都曲阜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南垣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城垣四角成圆角,总面积约
10平方公里,总周长11771米。其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除西垣基宽为30~33米外,其余三面城垣基宽均在40米左右。
(二)晋都新田
新田作为晋的都城,从晋献公十五年至晋桓公二十年,共217年。
城址位于今山西侯马市西北,正临汾、浍之交。已发现有大小古城遗址8座。
(三)郑韩故城——新郑
新郑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襄侯灭郑后迁都于此。因为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所以被称为“郑韩故城”。城址位于双洎河与黄水河交会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15~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
,又有南北向的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半,所以其形制与燕下都武阳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近于临淄。
(四)魏都安邑
安邑作为都城,从晋悼公十一年至魏惠王六年,前后共有约200年的都城史。据勘探可知,安邑城址分大城、中城和小城。大城平面略呈梯形,北窄南宽,总面积约13平
方公里。其北垣长2100米,基宽22米,残高2~5米;西垣长约4980米,基宽18.5米,北段
外侧有护城河遗迹;南垣现长约3565米,基宽11.5米;东垣北段现长约1530米,基宽17米。城角均呈弧形,比城墙其他地段要宽,西北城角宽达32米。
(五)楚都郢
郢作为楚都,自文王徙郢至白起拔郢,前后达400余年。因位于纪山之南,后世称郢都为纪南城。
(六)齐都临淄
临淄故城,位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南有牛山、稷山,东、北面是辽阔的原野,距
渤海仅百余里,西依系水,东临淄水。临淄就是因临淄水而得名。
临淄交通极为便利,东至海,西至中原诸国,北至燕,东北至莱,东南至即墨,南至莒,西
南至鲁等,均有大路可通[10]。
(七)燕下都武阳
燕下都,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迄今地面上还有部分城墙及高台建筑台基等,是诸侯国都城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建于燕昭王时期。
(八)赵都邯郸
邯郸作为都城从赵敬侯元年开始,直到赵王迁八年被秦灭亡,共159年。赵都邯郸城址位于今邯郸市区及西部。
(九)秦都咸阳
秦的都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雍城以前,雍城、泾阳和栎阳、咸阳。雍城以前,其都城
包括天水附近的秦邑和西垂、关中西部的汧、汧渭之会、平阳。
另外,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宋国都城睢阳(今商丘),周王室都城成周(今洛阳)。
第3个回答  2013-10-19
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都城的概况
(一)鲁都曲阜
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南垣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城垣四角成圆角,总面积约 10平方公里,总周长11771米。其东垣长2531米,南垣长3250米。西垣长2430米,北垣长3560米。除西垣基宽为30~33米外,其余三面城垣基宽均在40米左右。
(二)晋都新田
新田作为晋的都城,从晋献公十五年至晋桓公二十年,共217年。
城址位于今山西侯马市西北,正临汾、浍之交。已发现有大小古城遗址8座。
(三)郑韩故城——新郑
新郑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襄侯灭郑后迁都于此。因为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所以被称为“郑韩故城”。城址位于双洎河与黄水河交会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15~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公里,南北最宽4.5公里 ,又有南北向的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半,所以其形制与燕下都武阳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近于临淄。
(四)魏都安邑
安邑作为都城,从晋悼公十一年至魏惠王六年,前后共有约200年的都城史。据勘探可知,安邑城址分大城、中城和小城。大城平面略呈梯形,北窄南宽,总面积约13平 方公里。其北垣长2100米,基宽22米,残高2~5米;西垣长约4980米,基宽18.5米,北段 外侧有护城河遗迹;南垣现长约3565米,基宽11.5米;东垣北段现长约1530米,基宽17米。城角均呈弧形,比城墙其他地段要宽,西北城角宽达32米。
(五)楚都郢
郢作为楚都,自文王徙郢至白起拔郢,前后达400余年。因位于纪山之南,后世称郢都为纪南城。
(六)齐都临淄
临淄故城,位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南有牛山、稷山,东、北面是辽阔的原野,距 渤海仅百余里,西依系水,东临淄水。临淄就是因临淄水而得名。
临淄交通极为便利,东至海,西至中原诸国,北至燕,东北至莱,东南至即墨,南至莒,西 南至鲁等,均有大路可通[10]。
(七)燕下都武阳
燕下都,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迄今地面上还有部分城墙及高台建筑台基等,是诸侯国都城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建于燕昭王时期。
(八)赵都邯郸
邯郸作为都城从赵敬侯元年开始,直到赵王迁八年被秦灭亡,共159年。赵都邯郸城址位于今邯郸市区及西部。
(九)秦都咸阳
秦的都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雍城以前,雍城、泾阳和栎阳、咸阳。雍城以前,其都城 包括天水附近的秦邑和西垂、关中西部的汧、汧渭之会、平阳。

另外,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宋国都城睢阳(今商丘),周王室都城成周(今洛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