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前期很忠勇有谋略,为什么到了晚年选择投降关羽呢?

如题所述

像东汉末年这样的动荡时代,谁又算是正统的君主?白手起家的曹操,自称皇叔的刘备,还是名将之后孙权?依我看,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便是:乱世无大义,强者定章程。且不说别人,以忠勇闻名于后世的关羽,不也是曾寄居在曹操的麾下吗?既然如此,我们拿什么来评判乱世中的那些武将文臣呢?

那么,我们具体来分析下于禁这位著名的武将。

曹操为何哀叹?

首先,于禁得到了曹操无可替代的信任。

诚如曹操所言,于禁追随他已有三十年矣,自认对他了如指掌,常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不徇私枉法,因此十分看重他。曹操曾赐节钺给下属将军,而五子良将中得到此殊荣的只有于禁和张郃,然而张郃受节钺于魏军危难之间,由此可见,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是非他人可以取代的。

其次,于禁投降,而庞德守节。

于是,等到襄樊开战时,曹操特意让于禁率师协助曹仁,西凉猛将庞德从征。曹操的本意是,关羽天下无敌,曹军中诸将唯有庞德可与其一较高低。然而,庞德旧主马超如今投奔刘备,曹操也担心庞德是否会念旧,而在战场上放水,甚至是临阵倒戈。如果于禁在场,又手持节钺,庞德如反水便可立斩之,庞德不反,曹军便多了几分胜算。

令人遗憾的是,汹涌的汉水,使得于禁等人被围困于小坡上,面对关羽,他最后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这样的结局对曹操打击有多巨大?就好比他派人去锄奸,结果“奸”的英勇就义了,“锄奸的”屈膝投降了。

最后,于禁投降,动摇曹魏军心。

之前,曹操除掉朱灵,仅凭着于禁在军中的威信,区区几十人便收回了朱灵的兵权。正因为于禁在军中影响力大,像他这样手持节钺的都举手投降了,曹操的军心是否还会如以前那样稳定呢?不得不说,于禁给军中将领起了个坏头。曹操才因此哀叹很久啊。

于禁为何投降?

首先,曹操曾是天下文臣武将的明主。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向来是所向披靡,而他也是天下文臣武将心目中的明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纵观天下英雄,如荀彧所言,袁绍心胸狭窄,优柔寡断,而曹操不拘小节,惟才是举。因此,能投奔曹操也是很多将领心中的理想。

当时的于禁也是这么想的,跟着曹操好好干,将来必定能闯出一番事业。因此,便有了三十年不离不弃的主仆之情。

其次,天下格局已变,刘备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为何襄樊被困后,于禁就甘愿背负骂名而投降了呢?他为何不和庞德一样舍生取义呢?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的天下格局已然大变,刘备不再是织席贩履之辈,曹操也不再是天下最强的诸侯。自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后,刘备以坐拥益州和大部分荆州,麾下集五虎上将、左诸葛右法正的蜀汉最强阵容,傲睨群雄,可与曹操分庭抗礼,更何况蜀汉与东吴结盟。因此,当时之势,蜀汉已经不在曹魏之下了。

当时,于禁陷入绝境之中,他会认为,一旦自己全军覆没,那么曹仁肯定会丢襄樊,如此,蜀汉与东吴联手,曹魏必然危在旦夕。因此,他的临阵投降不过是重新选择明主,何况对面是名震天下的关云长,败在他的手下也不算难堪。

最后,刘备毕竟是汉室之后。

于禁改投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刘备是汉室之后,追随他将来可以说是弃暗投明。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管仲改投齐桓公,百里奚改投秦穆公,韩信、陈平改投刘邦等等。只要蜀汉最后取得天下,自己照样是复国功臣,历史上也不会埋没自己的名声。

相反,如果曹魏灭亡,于禁即便现在英勇就义,恐怕史册上也会将自己评定为篡夺汉室的乱臣贼子吧。

可惜,他不知道孙权已和曹操暗通曲款,共同对抗蜀汉。如果他能领悟到三足鼎立之微妙,也不会轻易投降了吧。

结语:

乱世之中,何以评判于禁之忠勇?也许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之。

从曹操与于禁之君臣小义来说,于禁背叛曹操,有负曹操对他的信任与厚望,且容易动摇曹营军心。

从光复汉室的大义上来说,刘备为光复汉室的正统之后,而曹操疑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贼,于禁投奔他亦算是弃暗投明。

从强者定章程的角度来说,于禁投奔刘备也可谓是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