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将夜》这部小说?

如题所述

评价只能看读者当时看的想法,人有所不同,想法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找了下别人说的评价:
作者:Blackstar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090927/answer/87417696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说回《将夜》。其实如果只看《将夜》的前70%,到大唐保卫战结束,那么《将夜》毫无疑问比《间客》更加优秀。能够超过《雪中悍刀行》和大热的《琅琊榜》获得网络小说一等奖也说明《将夜》的质量了(好吧,其实《琅琊榜》的小说没啥亮点,没电视剧不值一提)。整个剧情毫无尿点,完美体现了猫腻的大局把握。第一个高潮在二层楼的考试,第二个高潮在进入魔宗前后,莲生这个人物实在是太亮了,第三个高潮在杀死夏侯那段,宁缺说他是门房的儿子的时候,心里堵堵的,而说出“其实我也有本命”的时候,差点泪奔。第四个高潮在夫子登天,毫无疑问全书最大的转折+剧情了,第五个高潮恐怕就是大唐保卫战了,也是最后一个高潮,其中二师兄的守峡口,宁缺的人字符,都是顺理成章又让人振奋的情节。但是后面就不行了,桑桑变白之后的剧情有点难受。假如有一天,猫腻良心发现,把大唐保卫战之后的内容给压缩一下,尤其是桑桑跟宁缺重新进棋盘、二师兄战佛宗这些,都压缩下,保留净化去掉拖沓,把最后30%压缩为原来的1/5左右,《将夜》估计会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每次看到宁缺被阉那段都隐隐蛋疼……《将夜》最大的成功是刻画了二师兄,夫子,小师叔,皇帝,朝小树,叶红鱼,柳白,叶苏这些配角,甚至连那个奇丑无比的上官羽扬,我都把性格特点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的鲜明,二师兄的棒槌和礼节,小师叔虽然没出现过正脸,但是其勇不可挡和睥睨天下的臭屁却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皇帝一直在骂人白痴,朝小树的兄弟情,叶红鱼的美丽和强大,柳白的剑,叶苏的骄傲,这所有的配角都远远超出其他网络小说太多了,所以将夜好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9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世上的诗人有两种。一种是出世的,他们心性通明澄澈,走的是自然随性,反映内心本真的道路,所以越是不通世事,越是出类拔萃,比如李煜;一种是入世的,他们历经人世坎坷,洞悉世道人心,走的是反映现实的路子,所以越是世事洞明,越是出类拔萃,比如曹雪芹。

将夜所设定的修行体系是一种东方式的修行体系,注重一种内心的体悟,在我看来,和作诗倒颇有几分相同之处,所以凡是真正境界高深,成就高绝的人大体都可以算入这两条途径。

出世的路子追求对本心的坚守,所以体现出的就是一种不通世事的“楞劲”,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师兄、叶苏、陈皮皮、及书院痴于各种事物的师兄们。但又因为个人性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陈皮皮表现的就是单纯的可爱,叶苏和君陌,体现的就是视天下于无物的骄傲,二楼众师兄体现的就是各种痴劲。

而入世的路子追求对世事的练达,所以体现的就是一种高度务实和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戾”,典型的例子就是宁缺和叶红鱼。他们都是那种在现实中阅历极深,受过苦难的人,所以对一切虚妄的境界、名誉、尊严、骄傲和所谓的道心和坚守完全不削一顾。他们只在乎实实在在的战力和好处。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狠戾决绝的气质,其实就是他们的“道心”。

一、陈皮皮的强大之处

皮皮所以被认为是修行天才,绝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背景或运气,这与他的心性是有密切的关系的。试想以他的背景和天才,换个人只怕早就狂上天了。我们想一下隆庆,论背景,论天分,无不远逊于皮皮,但他又是怎样的狂傲,而背景比隆庆更硬,天分比隆庆更高的皮皮虽然偶而也会得瑟一下,但我们几时见过他真正的狂傲?不说他在面对那些真正的强者时,单说他面对还是小人物时的宁缺,那种真正的平常心,真正的平等相待,不因彼此身份地位的差距而有一丝一毫的傲气,这又有几人能做到。还是对比隆庆,隆庆第一次面对宁缺时又是何等的自视甚高,单就这一份心性,皮皮就胜隆庆多以。

在比如面对叶红鱼,凭其背景和天分,凭借观主和叶苏的疼爱和支持,他完全可以轻易镇压和打击叶红鱼,他却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以至于明明错的是叶红鱼,明明弱势的是叶红鱼,被逼的逃出观的反而是皮皮,这份单纯和善良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感叹。

权势滔天却不以势压人,天分过人却不盛气凌人,无论面对何人何事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是的,平常心,这看似最简单实则最困难的平常心。修行者力量异于常人,很自然的会形成视凡人如蝼蚁,自然而然高人一等的心性,这在很多修行者,乃至叶苏这样的高人身上都有体现。陈皮皮身为修行者中的天才和贵族,却是全没有那等自以为是的傲气,而能保持一份平常心,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心性。遍观将夜,也只有周游列国的夫子才真正拥有这样的心性,那是圣贤的心性。陈皮皮的心性暗合了圣贤之道,能如此年轻就进入知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皮皮如果想进一步成长,最终达到夫子那种境界,除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平常心之外,还需要真正的“入世”修行,真正面临现实的痛苦抉择,见识现实的种种黑暗,如果这样还能坚守自己的本心的话,那么他就能真正达到那层境界了。

二、叶苏的突破

叶苏在长安城所有能够突破,在于其在“出世”这条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把心真正放低,让心灵“入世”。

知名巅峰这种境界,应该就是将某一条路走到顶点所能到达的境界,而要想再进一步,也许就需要反其道而行,去体现另外一条路的意境。

“两者相通,便是圣贤。”夫子的境界应该就是将出世和入世两条路都走到尽头,并能在最高处将两者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果说皮皮是真的不通世事,那叶苏只怕不是不通世事,而是不削于通了。所以,如果说皮皮是在见识上还没有入世的话,那么叶苏就是在心态上没有入世。

叶苏的道心是“自信而骄傲”,骄傲到了极点,就是目无余子,就是心如死灰,就是浑不将世界放在心上,也就到了修行的尽头在难突破。

而这个时候,在大唐,在长安这个高度世俗化的大城里,叶苏真正做到了把心放低,把心溶于世俗的世界中,想世人之所想,感世人之所感,于是境界自成,当他真正做到像大师兄那样境界高深玄妙却又心性平凡质朴,就能真正站到和大师兄同样的高度。

三、叶红鱼和唐小棠

叶红鱼和唐小棠是一组有趣的对照。叶红鱼身为神教“圣女”,走的却是务实冷酷、不择手段的“魔道”,唐小棠身为魔教“妖女”,却心思单纯可爱的堪比陈皮皮那个活宝,实在是比“圣女”还“圣女”。

这里也许有昊天道和魔门的理念问题。昊天道性属光明,信奉昊天,是偏于“出世”的教派。而有“出世”就要有“入世”,有“光明”就要有“黑暗”,裁决院就是教门伸向世俗的最黑暗的一只手,叶红鱼自身的属性正是对教门属性的补足,所以说叶红鱼是教门的未来。

而魔宗很有可能是偏于“入世”的教派,其圣女反而需要简单纯粹。不知道前任的慕容圣女是怎样的人,总之,这是一个猜测。

四、隆庆

两条道路,无论走那一条,只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都会强大无比。至于反过来体验另一条路,那是超凡入圣之后的事。

隆庆的问题在于,他的道心始终不纯粹。像叶红鱼和宁缺,他们的道心坚定无比,从来没有怀疑过自身的理念,所以入知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实力到了,自然能入。

而隆庆始终是不坚定的,他信奉光明时放不开心中的狠戾自私和畏惧,倒向黑暗之后又放不下骄傲和尊严,如此光明不纯粹,黑暗亦不纯粹,自然一败再败。

但他的机遇另有微妙之处。他所走的光明不纯粹,黑暗亦不纯粹,但这两种不纯粹都经历之后,他反而有了属于自己的知命境,那是黑白不分的灰色,一如他的能力“灰眼”,黑白不清,是非不明,混沌不清,是为灰色。

他的道和信仰总是混乱的,总在变化着,至此黑者越黑,白者越白,灰者越发混沌,这可以说是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没有先行者,比如那位莲生大师。沿着这条路走,没准还真能到达超凡入圣的境界。

五、宁缺和桑桑

桑桑是光明的,正如卫光明是光明的,“光明”是一种“出世”境,是真正无私无我的境界。卫光明为天下而无私,桑桑为宁缺而无私,所以他们都是光明,但“为天下”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为天下大部分人而放弃少部分人是否是光明的呢,而“为宁缺”确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所以卫光明说,桑桑比自己更光明。

桑桑是光明的无私的,这与黑暗的宁缺,自私自利的宁缺,不择手段的宁缺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自私自利的宁缺却可以为桑桑放弃自我,因为桑桑是宁缺的“命”,保护桑桑,就是最大的自私。有趣吧。最光明的和最黑暗的,最无私的和最自私的,最“出世”的和最“入世”的,不同的过程却推导出了同样的结果,他们彼此都可以为了对方而不惜放弃自己,毁灭世界。

夫子“两境皆通”而成圣贤,莲生、隆庆黑白混沌而可超凡入圣,宁缺桑桑互为黑白,互为内外,亦是一条为圣之道。

就整个修行者集团来看,大部分还是偏“出世”,这也真是为什么叶红鱼会说大部分修行者不善于战斗。但如果真的是纯粹的“出世”之心,其境界必高,提升必快,完全能以境界碾压之。大部分修行者显然不符合条件,因为他们的“出世”心往往并不纯粹,
第2个回答  2022-01-06
其实如果只看《将夜》的前70%,到大唐保卫战结束,那么《将夜》毫无疑问比《间客》更加优秀。能够超过《雪中悍刀行》和大热的《琅琊榜》获得网络小说一等奖也说明《将夜》的质量了(好吧,其实《琅琊榜》的小说没啥亮点,没电视剧不值一提)。
第3个回答  2018-03-09
  《将夜》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可歌可泣可笑可爱的草根崛起史,一个物质要求宁滥勿缺的开朗少年行。要评价这部小说的特点有:
  一、《将夜》中所有的配角都刻画鲜明,十分出彩,朝小树的兄弟情,叶红鱼的美丽和强大,柳白的剑,叶苏的骄傲。
  二、诠释了“信仰”。通过儒释道三家和魔宗的描写,道出了各家修行的不同。
  三、突出了唐人气节,一种永不放弃、抬起头活着的气节,这种气节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看到,但是在《将夜》里,到处流露着这种气节,很让人怀念和感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