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第19段到第29段,作者拿来与邓稼先先生对比的是奥本海默?作者为什么要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

如题所述

《邓稼先》中作者拿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和奉献精神的伟大,从而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家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相关延展:
1.邓稼先(1924-1986)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他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的世界先进水平。
2.奥本海默(1904-1967)
著名美籍犹太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3、《邓稼先》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4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的写,更能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性格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