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如题所述

(一)让学生建立识字档案袋。小学生的识字量大,过程持久,并伴随其成长的过程。为有效了解学生的识字过程,我让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识字档案袋”,以此来记录学生识字的历程。具体的做法:一、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只容量较大的袋子或者盒子,并对它进行装饰,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贴在封面上,并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语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档案袋的外观进行美化设计,使每个人的档案袋更富有个性。二、要求: ⑴把每天认识的新字记录在卡片上,并注上汉语拼音,放进识字袋; ⑵需注明所识新字的时间。三、管理:平时,不定期随机抽看学生的识字档案袋,及时了解学生自主识字情况(识字的进度、识字量的多少、所识字的难易、学生参与的态度等)以此对研究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控。 (二)创设课内识字情境,传授识字方法。课堂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各种识字的方法,并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或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自主识字。课内的识字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获得识字方法,掌握识字的策略。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自主识字方法,在识字中我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和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会生字。 1、 在比较中识字 许多教师都有体会:平时总有一些学生把“哪”和“那”互相混淆。如在选词填空时,写成“村子里(那)来这么多新房子?”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比较字音:“哪”读nǎ,“那”读nà。然后比较字形:“哪”比“那”多了一个“口”。最后是从字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在句子中表示疑问的用“哪”,指较远的地方或事物用“那”。如:“你从哪儿来?”“我到那边去”。这样学生就会区别“哪”和“那”了。 2、求异同巧识字 学生之所以容易写别字,是因为这些字有相似之处。我们采用“求异识记法”识记生字。如区别同音字“飘”和“漂”,跟“风”有关的用“飘”,如“飘扬”,跟“水”有关的用“漂”,如“漂洗”。“颗”和“棵”读音相同,形相近,都是量词,很容易误用,区别他们要从字义上去理解。 3、编顺口溜巧识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己、已、巳”混淆,在组词和造句时还闹出不少笑话。把自己的“己”写成“已”。把已经的“已”写成“巳”。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辨认,我编了顺口溜:开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经的“已”;闭口“巳”(sì)巳时的“巳”。 4、做动作记生字 教学“抓”字,我出示识字卡片,读准“抓”字的音,再让学生表演“抓”的动作。告诉学生,“抓”是用手去拿住东西,所以“抓”的左边是提手旁,而右边是爪字,象五个手指。接着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哪些动作能用上“抓”的。有些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抓小偷”、“老鹰抓小鸡”,还有的说出“抓紧时间学习”、“抓工作”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抓”的音、形、义,又扩展了对“抓”的认识。 5、编字谜猜生字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故而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学“雨”字时。我讲述了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连念两遍,请学生猜谜底。每次一说到猜谜语,孩子们就来劲,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都在认真地想,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是“雨”。学生们猜对了,我就出示“雨”字的图片,让学生记住了“雨”字的样子,然后再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准“雨”的字音,学会“雨”字。 6、巧用外部特征纠正“青蛙”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把“青蛙”写成“蜻蛙”。在识字中几次纠正,效果不佳,为此我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把“青蛙”(“青”字用绿粉笔)写在黑板上,然后启发学生,用青蛙的外部特征来说一句话,帮助自己记住字形。学生经过交流,作出回答:“青蛙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所以‘青蛙’的‘青’就是青绿的青”。这样,学生在书写“青蛙”时就会想起“绿衣裳’,就不会写成“蜻蛙”了。 7、听故事巧识字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力求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们通过听故事记住生字。如在学习“渴”和“喝”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小明和姐姐还有几个小朋友去小山上玩,正当他们玩的开心时,小明口干了想喝水,于是便说:“水,你在哪里?”原来小明把准备着的水壶忘在家里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给小明,小明张开嘴就喝。姐姐见状就顺口说:“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时就张嘴。”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学生就牢固地记住了“渴”和“喝”了。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兴趣,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多种渠道的识字能力 (三)组织识字活动,激发识字兴趣。语文趣味识字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语文识字课的“趣味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识字活动。活动一:认姓名,交朋友刚走进校园的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彼此之间非常陌生。我组织了“识姓名,交朋友”活动。入学后第一次发作业本时,老师下达了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就当课代表。同学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助手,积极性可真高,一下课就对着课桌上的姓名相互识记(我在每位学生的桌角处贴上他们的姓名,并注上汉语拼音),我要求学生:每认识一个名字,交一位朋友。课余时间,孩子们手拉着手,指着桌角的姓名互认互教,读读名字上的拼音,写写名字中字的笔顺,纯真的小脸上始终荡漾着可爱的笑容。没几天工夫,许多同学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因为相互可以当小老师,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轻而易举地认识了近一百个汉字。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有许许多多的好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认真真地去探索,相信学生的识字效果会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为了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自主识字方法,在识字中我们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和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会生字。
1、 在比较中识字
许多教师都有体会:平时总有一些学生把“哪”和“那”互相混淆。如在选词填空时,写成“村子里(那)来这么多新房子?”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比较字音:“哪”读nǎ,“那”读nà。然后比较字形:“哪”比“那”多了一个“口”。最后是从字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在句子中表示疑问的用“哪”,指较远的地方或事物用“那”。如:“你从哪儿来?”“我到那边去”。这样学生就会区别“哪”和“那”了。
2、求异同巧识字
学生之所以容易写别字,是因为这些字有相似之处。我们采用“求异识记法”识记生字。如区别同音字“飘”和“漂”,跟“风”有关的用“飘”,如“飘扬”,跟“水”有关的用“漂”,如“漂洗”。“颗”和“棵”读音相同,形相近,都是量词,很容易误用,区别他们要从字义上去理解。
3、编顺口溜巧识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己、已、巳”混淆,在组词和造句时还闹出不少笑话。把自己的“己”写成“已”。把已经的“已”写成“巳”。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辨认,我编了顺口溜:开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经的“已”;闭口“巳”(sì)巳时的“巳”。
4、做动作记生字
“走”字的撇捺就像你行走中的左右脚。“舞”就像四个人在跳天鹅舞,最长的一横就像伸展的手臂,下面像提起的右脚和站立的左脚。
5、编字谜猜生字
学生们对猜字非常感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些字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记住绳子。如学习“赢”字,可编成“亡口月贝凡”;学习“闪”,编成“门里面有个人”;学习“雷”,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全”,编成“大王头上有个人”;学习“尘”,编成“小小的土”;学习“坐”,编成“两个人坐在土上”……
6、巧用外部特征纠正“青蛙”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把“青蛙”写成“蜻蛙”。在识字中几次纠正,效果不佳,为此我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把“青蛙”(“青”字用绿粉笔)写在黑板上,然后启发学生,用青蛙的外部特征来说一句话,帮助自己记住字形。学生经过交流,作出回答:“青蛙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所以‘青蛙’的‘青’就是青绿的青”。这样,学生在书写“青蛙”时就会想起“绿衣裳’,就不会写成“蜻蛙”了。
7、听故事巧识字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力求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们通过听故事记住生字。如在学习“渴”和“喝”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小明和姐姐还有几个小朋友去小山上玩,正当他们玩的开心时,小明口干了想喝水,于是便说:“水,你在哪里?”原来小明把准备着的水壶忘在家里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给小明,小明张开嘴就喝。姐姐见状就顺口说:“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时就张嘴。”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学生就牢固地记住了“渴”和“喝”了。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兴趣,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多种渠道的识字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