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的简介

如题所述

1、李白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2、李白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3、李白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赏识,封为翰林,随时跟随侍奉在唐玄宗左右,风头一时无两。李白的这种幸运被当时许多人嫉妒,他们纷纷在唐玄宗面前中伤李白。

于是李白就被他们排挤出了朝廷,最终远离了政治中心。官场失意的李白很是忧愁,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于是他只好外出游历。途径龙兴寺时因感风寒,病卧王伦酒店。

当时李白的大名已名冠海内,店主王伦对李白更是钦佩有加,殷勤照顾;王伦的女儿月莲倾情李白,对之更是体贴入微。很快,李白的病有了好转,店主王伦特意设宴庆贺。

卧病多日,一杯酒斟来,李白倍觉清香幽雅,别有洞天,不觉闭目深吸酒香。良久,问王伦道:“白游历大唐南北之地,从未喝过如此清香幽雅之酒,敢问掌柜,此酒以何为酿?”

王伦说:“不瞒酒仙,鄙店造酒别无他法,只是在酒粮中加入莲花莲蕊而已。”李白听后只说了一个妙字,便一饮而尽。

月莲也给李白斟了一杯,李白饮了,又问:“敢问王掌柜,如此美妙之酒,肯定有个动听的名字吧!”王伦不好意思地说:“就是个酒,还能有什么名字?”

乖巧的月莲心里明白 ,李白肯定已经想好了酒的名字,于是又斟了一杯,说:“小女子斗胆请酒仙大诗人给俺这酒起个动听的名字!”

李白爽朗地笑笑,说:“就叫‘莲花酒’吧!”并当场书联贴在王伦酒店门口。李白天性不群,纵情山水,处处留情,但此时的他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对月莲的频频示爱只好装聋作哑。

为避免夜长梦多,一天清晨,李白悄悄出了王伦酒店,登上渡船,准备西上长安。橹歌轻起,正欲行船,忽听岸上号歌铿锵,声动天地,唱的是李白写的对联。

原来王伦父女得知李白不辞而别,带上十坛莲花美酒前来送行。李白伫立船头,四顾尽是夭夭桃树,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赠王伦》,或许,李白此刻的“情”不是王伦的“送我情”,而是一脸泪水、依依不舍的“月莲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15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  旧彰明县青莲乡。出峡前游过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选  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  的烙印。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  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  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  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  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  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  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  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  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  ,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  陆不久,就移家东鲁。  下面所选《江夏行》,抒写他对平民如商人妇的  同情;而《淮南卧病书怀寄南中赵蕤》可以找出他的  纵横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  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  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  ,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在南陵奉召入长安。  下面所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见他有信  心从正道入仕;《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活现了奉召入  京时的高与若狂,也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  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  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  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  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  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  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  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  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  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下面所  选《古风第二十四首》—《大车扬飞尘》明目张胆地讥刺  时政;《天马歌》是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而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明长安的十丈红尘,没能使他  放弃对神仙的向往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  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  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  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  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  (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  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  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  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  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这一阶段,李白的生活  经验最丰富,传世诗歌也最多。下面所选的《将进酒》及  《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  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  仙的瞥恋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  ,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  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  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  享年六十二岁。这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  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下面所选的《江夏别宋之悌》  反映了暮年李白对国家无奈之情。 (右图为李白手迹)  纵观李白一生和传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  兼纵横家,也掺杂了儒家的影响。他景慕傅说、吕尚、范蠡  、鲁连、张良、谢安等所谓“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也企羡  专诸、侯嬴、荆轲等刺客、游侠者流。他颇有一济苍生的宏  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固然是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了他,也是  他自己主观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热爱袓国人民,痛恨  邪恶奸伪的性格是不用怀疑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