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六盘山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如题所述

这首诗写的是秋季。诗中有 "望断南飞雁"一句。意为: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创作时间也是10月份。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原诗:

《清平乐·六盘山》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1、望断:望得久,望得远。

2、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3、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4、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5、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在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6、缚住:捉住。

7、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注释: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着飞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六盘山上高峰挺拔,烈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现在革命的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扩展资料: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描写的是西北地区深秋明丽高远的景色。秋天,云层淡薄,天显得高,占在六盘山顶上,看向南飞的雁群,一直望到它们的影子消失。大雁南飞,红军北上,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长征。 长征即将胜利完成,屈指算来已经走了两万里。

“屈指”二字,显得淡定从容,长征的艰难困苦一扫而光。北方的“长城”,当时是抗日前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北方是抗日来了,不到抗日前线的军队不能算英雄好汉。此句七个字连用两个否定副词“不”和“非”,使语势大为增强,强调抗日就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描写红军登上六盘山时的景色。六盘山是红军长征中走过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登上了六盘山的最高峰,红旗在西风中飘动,一会儿展开,一会儿卷起。一个“漫”字,表现了诗人登上六盘山愉悦的心情。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诗人登上六盘山后的联想。

“长缨”是长的绳索,“苍龙”是指一切反动派。这两句说,长绳子已经拿在我们手中,什么时候才能捆住敌人,取得胜利呢?这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

全词造语朴实自然,意境高远,感情充沛而又生动形象。毛泽东用高妙的手法轻松写出了自己悠闲中又有些沉重、自信中又有些悲凉的复杂情绪。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及其统率下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百度百科——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9
  秋季。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第2个回答  2017-10-11
清平乐 六盘山 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原诗:
《清平乐 六盘山》
作者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12
清平乐·六盘山是“秋末冬初”所写。从“望断南飞燕”的 “南飞燕”和“红旗漫卷西风”的 “西风”可以看出!
第4个回答  2015-05-29
秋季
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