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本打算重用孔子,为何晏子一通话,让他不相信孔子?

如题所述

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一场大政变,叫做“斗鸡之变”。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一场斗鸡引发的政变,它直接导致鲁国大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共同讨伐鲁昭公,最后鲁昭公大败,被迫逃亡齐国,孔子作为鲁昭公的小弟,也只能被迫逃亡到齐国。 

来到齐国的孔子,受到了齐国国君齐景公的热情接待。因为在五年前,齐景公来鲁国考察时与孔子见过面,两人还一起讨论过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当时齐景公对孔子非常欣赏。

所以当孔子来到齐国后,齐景公就当即把他当作贵客一样招待,还打算让孔子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说:“治国的要点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儿子也都要有各自的样子,上下各守秩序,国家就可以走上正轨。 

对于孔子的这番回答,齐景公非常高兴,他说道:“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

简单来说,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就是臣子对国君忠心。 对此,齐景公自然愿意听,因为齐景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大变迁的时代,总而言之,臣子一不爽,就联合起来攻打国君。

别的不说,就说齐景公自己,在他登基的前十六年,齐国的政权基本上被几个贵族大臣所垄断,他们之间为此展开了长达16年的大火并。 后来,直到这些贵族大臣相互火并得都元气大伤,齐景公在国弱、晏婴等忠贞之臣的辅佐下,才终于走出了大臣专权的阴霾。

但是,齐国的贵族势力依然非常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提出臣子必须对君王忠心,自然博得了齐景公的好感。于是齐景公还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

就在这时,齐国上大夫晏子听说了,就赶紧跑去向齐景公进言道:“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翻译一下就是说儒家能言善辩,说的很好,可是没有相应的法度进行规范。总而言之,他们只会画大饼,却没有实际方法可执行。

晏子告诉齐景公,儒家的理想是很好,问题是,他们为实现这个理想而提倡的方法,诸如恢复周朝的各种尊卑礼仪、仁者爱人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采用这些方法,更本就无法实现他们所提倡的目标。

客观来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孔子所提倡的这些方法的确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相互攻伐和君臣之间相互厮杀,更不可能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国家。如果齐景公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只会是适得其反。

因为,当时诸候之间相互攻伐、君臣之间相互厮杀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和削弱臣子的权力;对外武力兼并其他诸侯;总而言之,一路杀到底!至于想通过礼仪来让大家都臣服,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当你在搞这套礼仪的时候,别人却都在磨刀霍霍,那你岂不是惨了!

也正因为此,在晏子的劝谏下,齐景公就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想法,只是用尊贵的礼仪来招待孔子,把他当作自己的一个顾问来对待。后来,齐国的贵族们都很讨厌孔子所提倡的忠君思想,因为这损害了这些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想谋害孔子。

孔子听说此事后就想齐景公求救,齐景公就告诉孔子:“我老了,不能用你了。”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齐国,重新返回鲁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