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幽谷无人识”出自哪首诗?

如题所述

你好,“兰生幽谷无人识”出自宋代苏辙的《种兰》一诗。

原诗: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翻译:

兰花生长在幽谷里面没有人赏识,一个朋友在东轩种了些,拿来送我。它的香气能解除繁秽,更让人怜爱的是它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根扎在在密石边上秋天早早的开了花,一丛丛叶子靠着修竹有中午的阴凉。我想弄来蘼芜香草与它共在堂下,那就经常可以看到楚辞诗句中的意境了。


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咏兰的著名诗词,诗中用衬托、比喻说明主人是个品行高洁的君子,只是无人赏识,颇有落寞之感。

苏辙以“幽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兰之品质,超凡脱俗,似美人,犹君子。苏辙以兰自喻,说明其发自内心的名节情怀,是一种个体生命道德价值的安顿,在他尊崇颜回、孟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这种道德情怀。

苏辙因为有了士人精神、时代精神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坚强支撑,他的文化品格便有了宋代士人的特质类型,即经世性、道德性和沉潜性。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作者轶事:

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责授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苏辙初来雷州,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

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 ,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4

“兰生幽谷无人识”出自宋代苏辙《种兰》


原文: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译文:

兰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谷中无人欣赏,我将它移种在东边的窗下,随风送来阵阵清香。
我喜欢它那能祛除污秽的清香,却更喜欢它虽身形纤细却傲凌风霜的气节。
兰花即便扎根于乱石中,却依然在秋天早早绽放在竹林中,这里一簇那里一丛享受着阴凉。
我想要找到一些蘼芜,把它和兰花一起种在厅堂阶下,这样就如同经常常与屈原笔下的君子相伴。


注释:

1.东轩:住房向阳的廊檐。
2.遗:留下。
3.秽:肮脏。
4.修筠:修竹,长竹。
5.蘼芜:一种香草。


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咏兰的著名诗词,诗中用衬托、比喻说明主人是个品行高洁的君子,只是无人赏识,颇有落寞之感。苏辙以“幽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兰之品质,超凡脱俗,似美人,犹君子。苏辙以兰自喻,说明其发自内心的名节情怀,是一种个体生命道德价值的安顿,在他尊崇颜回、孟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这种道德情怀。苏辙因为有了士人精神、时代精神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坚强支撑,他的文化品格便有了宋代士人的特质类型,即经世性、道德性和沉潜性。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4

“兰生幽谷无人识”出自宋代苏辙的《种兰》。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种     兰 

                  (宋)  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译文

兰花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观赏。有一个朋友在向着太阳的廊檐种了一些,拿来送给我。兰花的清香可以除去秽气,更有让人怜爱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它的根扎在密集的石头旁,秋天早早地便绽放了,散发着芳香。中午的时候一丛丛的小草倚靠着长竹,享受着阴凉。我想找一些蘼芜,把它和兰花一起放置在厅堂阶下,这样就可以经常看见楚辞诗句中描绘的雅致意境。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年),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0-19
你好,“兰生幽谷无人识”出自宋代苏辙的《种兰》一诗。

原诗: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翻译:

兰花生长在幽谷里面没有人赏识,一个朋友在东轩种了些,拿来送我。它的香气能解除繁秽,更让人怜爱的是它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根扎在在密石边上秋天早早的开了花,一丛丛叶子靠着修竹有中午的阴凉。我想弄来蘼芜香草与它共在堂下,那就经常可以看到楚辞诗句中的意境了。

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咏兰的著名诗词,诗中用衬托、比喻说明主人是个品行高洁的君子,只是无人赏识,颇有落寞之感。

苏辙以“幽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兰之品质,超凡脱俗,似美人,犹君子。苏辙以兰自喻,说明其发自内心的名节情怀,是一种个体生命道德价值的安顿,在他尊崇颜回、孟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这种道德情怀。

苏辙因为有了士人精神、时代精神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坚强支撑,他的文化品格便有了宋代士人的特质类型,即经世性、道德性和沉潜性。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作者轶事:

因“元祐党争”牵连,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责授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苏辙初来雷州,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

苏辙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 ,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第4个回答  2022-08-16
种兰
【作者】苏辙 【朝代】宋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兰花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观赏。有一个朋友在向着太阳的廊檐种了一些,拿来送给我。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兰花的清香可以除去秽气,更有让人怜爱的细叶可以抵御风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它的根扎在密集的石头旁,秋天早早地便绽放了,散发着芳香。中午的时候一丛丛的小草倚靠着长竹,享受着阴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我想找一些蘼芜,把它和兰花一起放置在厅堂阶下,这样就可以经常看见楚辞诗句中描绘的雅致意境。
注意:
苏辙(1039—1112年),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