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习方法

如题所述

1. 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学习目标

在制定相对较长的目标同时,一定要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切合孩子实际,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短时间内实现,通过一个一个小目标的达成,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并获取完成长期目标的动力。

例如:

2. 制定课后时间计划表

制定课后时间安排计划表,把放学回家吃饭、休息、学习的时间统筹安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形成习惯。

例如:

02

预习管理法

每科用5-10分钟预习第二天将学习的内容

先通读教材,把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形成问题
第二天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
03

听课法

1. 听课必须做到当堂懂

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抓重点,如:定理、公式、单词、句型等预习中不懂之处,在当堂课中听懂并记住大部分。

2. 不预习当堂懂的在50%-60%左右,而预习当堂懂在80%-90%左右

当堂没听懂的知识课后要问懂,或研究懂。

04

复习法

1. 归纳列表法

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常常是零散的,要想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进行一番加工整理,理清知识要点,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过的知识才记得牢,用的活。

例如:把学过的古诗进行整理,把学过的各种偏旁部首的字进行整理和词语分类整理等等。

2. 查漏补缺法

随时记下重难点,在笔记中详细整理并做下记号,着重复习。

每天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每周末复习一周内学过的内容,坚持2-3个月,学习水平会明显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2
1、要过心理关,就是说:要坚信你一定能成功,一定会超过现有的第一,包括现在是第一的你自已。
2、你要天天锻炼。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也做不好,即使偶尔做好了,也不能长久。每天30分钟左右的锻炼一定要天天坚持。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跑步、打乒乓球、打篮球、俯卧撑、立定跳远等等都可以。

3、学习态度要端正。每次上课前,一定要把老师准备讲的内容预习好,把不好理解的、不会的内容做好标记,在老师讲到该处时认真听讲。如果老师讲了以后还不会,一定要再问老师,直到明白为止。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做好笔记。做笔记时一定要清楚,因为笔记的价值比课本还,将来的复习主要靠它。

4、课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是把笔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先学好,该记的内容一定把它背熟。这样会大大提高你做作业的速度,即平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做作业时应该独立思考,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和同学、老师商量。

5、正确面对错误和失败。当有的知识你没有在课上学会、当你的练习做错时或者在考试中成绩太差时,你既不要报怨,也不要气馁,你应该正视这自已不愿得到的现实。没有学会不要紧,把该知识写到你的《备忘录》中,然后问同学问老师,再把正确的解释或结果,写到其它页上。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能正视它,一切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动力。

6、记帐。你的学习一定要有一本帐,你什么时候做得好,记下来,什么时候错了题记下来。把你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帐本上,以备明天、后天再检查一下自已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在帐本上过去了几天的知识点,你一定要学会并能熟练掌握。
虽说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不排名次,但学习出类拔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我们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走向社会后,做好每一件工作的资本。同学们,去争取第一吧。如果你一年年按上面的要求做,你一定能占第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13
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建议(我说的应该也是比较传统的,但是真的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到你):
1、学习一定要预习。有很多同学一直都不注重预习,认为反正上课还要再上一遍,没有必要前面再自己读。但是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课程内容也会越来越难。但是如果你每一天都是先别人一步,比如大家在上1.2的时候,你已经预习完了1.3,就算这一个微弱的差距,但是每天都有这样的维持着,成绩绝对能够有所提高。在课上的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一点。(预习是比较考验你的自学能力的。)
2、上课的时候要记笔记,但是不要死记。全部的东西都记下来往往会让你来不及思考,上课的过程中如果你一直是在一点都不动脑筋的死记,对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效果,成绩也随之无法提高。给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上数学课的时候,你把题目记完了以后,不要先急着把完整的过程全部写下来,写个简单一点的推断的式子,把大致的概念和思想记下来以后,就可以了。然后听老师是如何讲解题目的,与你的思路有什么出入。
3、每天回家都要复习今天上课上过的内容,包括笔记,包括概念,还有配套的练习。对于做作业方面我也就不提了,一定要在抓紧每一分钟,提高做作业的效率,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4、相信你们学校的试卷也是有一个模式的,第几大题一般是考什么类型的,比如古诗啊、文言文啊,归纳出考试的模板,针对这几块会考到的内容做强力的训练。绝对能够提高你考试时候的效率。
5、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如果你每一次好不容易会了一道题之后,把里面的数据换掉了,就又不会做了的话,那等于白会。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注重方法和“公式”。

上述为学习方法,针对所有科目一起说的。
再详细说下英语和数学。

数学:概念方面的渗透与理解一定要完善
而数学成绩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于你看了多少题型
学会在做同种题目的时候进行归类与总结
而不是一味地题海战术
选择和填空一般就是考察我们对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填空题中,也要掌握一些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要象大题要写很长的过程的巧算)

英语:英语考试的范围比较广
对于知识的考核也是较为广泛难以针对的
但是基本上来说还是围绕着上课的内容进行考察
你可以通读并认真阅读上课笔记,记住其中所有的知识要点
考试中的选择题基本上就是考察语法和固定搭配
还有就是可以象前面说的,分析考试题型(因为每个学校的题型都会不一样)然后再有针对性的练习。

希望楼主能够多多少少根据这些建议的学习方法,按部就班地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在考试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在生活中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来问我~虽然不能给你很专业的回答,但是会尽我所能,让你能够从答案中得到你想要的建议。

打了这么多,超辛苦的,一定是望楼主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5-12
1.平时做好两个“习”:预习和复习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很多同学下意识忽略预习和复习的过程,觉得自己上课也能听懂,考试再从头复习,也不觉得吃力。

这样当然也行,但做好预习和复习可以让你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课前花上3分钟时间,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确实学习重点在哪里,哪些地方自己不理解。在老师讲课时,就可以重点去听。提前对所学知识有个印象,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会更加游刃有余,可以有时间进行更多的主动思考。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抽出十分钟来,复习一下当天所学重点知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根据我们的记忆特性,只有不断重复复习才能逐渐形成永久记忆。

2.错题订正要重视“解题步骤”

错题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知识薄弱点的体现,所以我们要重视自己做错的题。只有把错题攻克了,才是真正有效提分。

在处理出错时,很多同学会觉得:看懂思路就行了、听老师讲完懂了就行了、把正确答案抄一遍就行了,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有的时候,你以为你看懂了,实际去操作却发现其实你很多地方逻辑都不通。

对待错题,我们要重视“解题步骤”,听懂不等于掌握,掌握需要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一步一步去写下错题的解题步骤。

3.利用零碎时间背诵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内容需要背诵。比如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翻译、英语单词、历史事件及意义等。相信很多同学都为背诵头疼,前脚刚背完、后脚又忘了,是常态。

其实,不必担心。背完之后会遗忘这是正常的,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想要彻底记住,需要我们不断重复自己以前背过的内容,这样才能逐渐形成永久记忆。

所以,零碎时间它是个好东西,用来多次重复背诵再好不过了。不必强求一次性把内容记住,有空就拿出来看看、背一背,效果更好。
第4个回答  2023-05-09
1、课前预习。要深入了解知识内容,找出重点、难点、疑点,经过思考,标出不懂的,有益于课前抓住重点,有时间还可以超前学习。

2、用心领悟。在听老师或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去听,用心去悟。领悟别人每讲一步的道理,更要领悟别人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步,别人是从哪一点开始突破的,他有没有使用什么数学技巧……自己与他们对比,为什么没有想到,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够。以后,自己要有目的地在这些方面多多加强。

3、大胆尝试。学习上遇到难题并不可怕,可我们千万不能只是对着它发呆,我们只要大胆地对已知条件进行组合、联想,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条件,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放弃;我们要大胆地画图,用线段图、关系图、树形图等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再对题目进行分析;我们要大胆地拼拼、拆拆、剪剪;还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先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行尝试、分析,再逐步寻找解题的途径。

4、敢于猜想。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从小就要养成敢于猜想的习惯,遇到陌生的问题情境,要善于进行类比、转化、归纳,大胆地猜想,再设法对猜想进行验证,不对的话,再次猜想,再验证。学会在对错误的不断改正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5、及时总结。每节课后,我们应及时对知识进行回顾,看看自己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体会;自己要学会每过一段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把知识连成线,编成网;平时要多回忆老师讲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量不变思想、消去思想、转化思想、特殊化思想、极端化思想……掌握这些思想的灵魂,在以后的解题中就能举一反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