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是什么?

如题所述

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人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第二乐章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三乐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人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

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

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创作

1939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八日),冼星海来到医院探视张光年,两人决定创作一部大合唱。张光年住院期间口授诗句,由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记录。在此前几个月酝酿的基础之上,仅用5天就完成了八个段落、四百多行的歌词《黄河吟》。

3月11日(农历正月廿一日)演剧三队在驻地西北旅社的窑洞里举办诗歌朗诵会,特别邀请了冼星海来参加。晚会上张光年首次朗诵了他刚脱稿的歌词《黄河吟》。冼星海听后十分激动,一把将诗稿抓到手里。

事后冼星海细致了解了诗作的创作背景,随后在延安鲁艺旧址一个小窑洞里谱曲。他在土炕上架起一张小书桌,并让妻子钱韵玲帮忙在普通的纸上划出格子作为曲谱用。冼星海习惯边吃糖边创作,但延安物资匮乏,张光年就给冼星海买了两斤白糖。

冼星海写几句便吃一口白糖。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仅用6天就完成了为《黄河吟》的谱曲,包括总谱带合唱。这部作品定名为《黄河大合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河大合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4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分别是: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或女中音独唱,原稿为齐唱) [11]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3个主题上。各个乐章的音乐形象、体裁、织体、演唱形式、速度、力度、风格等都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个整体。

情绪发展逐步高涨、最终达至高潮,给人以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震撼,不论对唱者,还是听者,都极富鼓舞性。曲作者在作曲技术方面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成功地吸取了西洋音乐先进经验。所采用的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使这部史诗性、交响性的大合唱,深具群众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