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这时,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打败了他的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北征乌桓又一举获取,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便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观沧海》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气吞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为了突出主题,诗人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手法上都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诗首六句,点题直起,用朴素的语言,平顺、白描的手法,写登临碣石山,“观沧海”所见:海波动荡,山岛耸立,虽然时属初秋,但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静中有动,生机勃发的画面。写得轻松舒缓,读之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是为下面写洪波涌起的大海作铺垫的。但在平顺中又不平淡,不但写了海水的动态“水何澹澹”,而且写了周围景物“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有水,有山,有草,有木。而且描写对象的形态、色彩都有变化。
诗人笔锋一转,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向人们映出了一幅浩渺无限,波涛光涌,大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和前六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读之有银河骤从九天降落之感。
接着诗人又向人们转换别一幅海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广阔壮丽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
诗的词语运用贴近、生动,如:以“丰茂”“丛生”形容草木,“萧瑟”壮秋风之声,“涌起”写洪波之势。水波又从“澹澹”而涌起,显出其发展。就这样,把这个雄阔的气象,写得有声有色,动态毕现。
全诗气魄雄伟,想象丰富。收笔“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每章都有,是合乐时所加的,在格式上与正文无关;但在本篇却与诗境融为一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5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心思想:

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8
观沧海(乐府诗)
时间:公元前207年秋天。 地点:碣石。 事件:观沧海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达了他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第3个回答  2012-12-09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心思想:

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4个回答  2012-11-29
作者曹操 写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