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导师通常会用哪些标准挑选学生?

如题所述

考研与高考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考研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报考之前是学生在选学校、选导师,进入复试之后,是导师在选学生。通常情况下,导师往往会使用这5条标准来挑选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5条标准,你是否都知道。

初试成绩高不高

通常,研究生导师挑选学生的第1个标准,主要是依靠考生的初试成绩来作出判断。在复试之前,导师通常和考生没什么接触。对于考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判断,往往还是来源于考生的初试成绩。从这个角度,那些初试成绩发挥出色的考生,更容易获得导师较高的印象分。

英语能力好不好

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不考英语的专业非常少。这是因为,想要成为一名研究型人才,英语能力差,简直寸步难行。英语能力不好,这就意味着,对于大量的外文文献,你基本上没有阅读理解能力。不能阅读外语,你就没办法知道你的外国同行们在研究什么,只能通过阅读中文文献来开展研究,视野比较狭隘。因此,即便是一部分古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样需要考英语,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科研基础扎实不扎实

研究生复试的时候,作为导师,最看重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考生的科研素质强不强、扎实不扎实。毕竟,导师录取研究生之后,是要带着研究生做研究、做项目、做课题的,从这个意义上,如果一名考生,在复试阶段表现出扎实的科研基础,更容易得到导师的青睐。

沟通能力强不强

研究生学习阶段,沟通能力强不强,也是能否胜任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能力。如果沟通能力不行,和导师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出现偏差,大家在研究分析、观点上,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因此,如果一名考生沟通能力很一般,导师也不会优先选择他。

学习态度好不好

对于导师而言,选不选一个本科生做自己的研究生,也还要观察其学习态度好不好。实际上,本科生考研,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大家在研究基础上的差别并不大。因此,导师通常更关注考生的学习态度。如果一名考生,在复试阶段表现出更积极上进的心态,导师就会觉得“孺子可教”,更容易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专业能力和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更好带而且说出去也比较有面子;性格好为人比较和善开朗的学生会比较听话能让导师少操心。
第2个回答  2020-11-28
考研时的成绩,老师会看你考研的成绩,来评估你的专业能力;有没有英语四六级证书,这可以很好的体现你的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在研发阶段,沟通能力强的,更好与导师进行沟通,有助于研究的更好进行。
第3个回答  2020-11-28
第一,成绩。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能获得导师选择的优先权。第二,人品。学生的人品是老师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三,人际关系。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老师选择的一大标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