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扬州为老百姓做了哪些?

如题所述

苏东坡在扬州任上仅半年光景,时间虽短,但做了几件深得人心的好事。苏东坡在扬州,给扬州留下的历史文化,并对之后扬州历史文化的走向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计个人得失 为民请命
  在去扬州赴任的途中,苏东坡早将担忧命运不测抛却脑后,他一个人走乡入村,访问父老乡亲。调查研究民生民情,这在古代官吏中实为罕见,苏东坡却一直坚持这么做。苏东坡看到沿途庄稼长势很好,而百姓反倒面有忧色,为何说丰年不如凶年好呢?父老乡亲告诉他,凶年虽是天灾难熬,只要节衣缩食,还能将就糊口,丰年虽然多打了粮食,因为要缴纳历年“积欠”,官吏上门,甚至枷棒在身,暴力威逼,反而活不下去,说到伤心处,父老们泪如雨下,听到动情处,东坡也是两泪汪汪。
  对于民间积欠问题,苏东坡历来重视,从初仕凤翔到以后所任数郡州官,他都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上书要求免除。这次,苏东坡一到扬州,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状文写好后,他担心延误时间,立即命吏卒策马上路,昼夜兼程,送往京城,当时执政大臣以边陲用兵,国家财政紧缺为由,不同意免除“积欠”。扬州附近的几个州瘟疫开始蔓延,有的地方死人不少。苏东坡面对现实,心情越加沉重,他不顾政治上可能带来的影响,再次上书,他说:臣访问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粮无种,有种无牛。殍死之余,人为鬼腊。苏东坡这篇《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揭露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一直到七月,皇帝诏书终于传来:“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苏东坡为民请命终于取得成功。虽说各种积欠并没有免除,只是放宽期限一年,但老百姓也可以喘一口气了。
  消息在扬州传开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苏东坡也很激动,有诗为证:民营吏无德,岁美天有道,诏书免积欠,父老颜色好。
  实事求是 解决漕运困境
  漕运,就是通过古运河,每年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这是一种政治运输。供应京城和军队所需,运送一次往返要几个月甚至一年,运到北方,卖出价有时比收购价还低。这是政府高成本的运输。原来漕运的船工可顺便搭载私货,以补充自己的生活的不足。后来,朝廷下令严禁载私货。这样,漕运船工生活贫困,就偷盗所送的官家物资充饥。结果损失惨重。船夫因货款亏欠每年被办罪的也很多,但还是解决不少问题,于公于私多不利。
  苏东坡在痛心之余,仍在努力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来解决漕运困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东坡向朝廷建议,允许船工适当带点南方的土特产品到北方贩卖,这样船工生活有保障了,减少漕运损失,朝廷同意了。从此,船工以官船为家,安居乐业,责任心也强了,苏东坡实事求是为民着想,赢得百姓的广泛称赞。
  不畏权势 取消“万花会”
  苏东坡出知扬州,时值芍药盛开,当时任扬州通判的晁补元正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万花会”,其用意是对苏东坡这位文坛泰斗表示欢迎,同时也让新任太守借“万花会”露面,与民同乐。可苏东坡却不这样想,地方的父母官应当与老百姓忧乐相通。眼下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官府的陈前积欠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为官者怎能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呢?苏东坡长期在多个地方为官,深知民间疾苦。
  洛阳牡丹有名,每年春举办“牡丹花会”,赏花作乐。扬州芍药有名,前任太守蔡京在扬州期间,“引进”洛阳办牡丹万花会的做法,每年用10万枝芍药花办起了蔚为壮观的芍药“万花会”,邀请豪绅僚属宴集赏玩,举目皆花。可渐渐的花会变味了,花会已经滋生腐败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而有的官吏缘此为奸,借这名义剥削老百姓,苏东坡说: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煞风景,免造业也。
  然而消息传到蔡京耳朵里,蔡京却不高兴了,苏东坡毫不理会,再对扬州官员说:今后无论谁来做官,一律不许搞万花会。官吏们相顾无言,唯有点头诺诺,苏东坡再次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深得民心。至今被传为佳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