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对写法与想象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表现新情的古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明确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这年的六月,安禄册兵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其时,诗人杜甫正携家避难,暂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则只身去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八月,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一开头,就点出了诗人思念鹿阝州亲人这个主题。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方向落笔,而是从对面设想着笔: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第二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进一步衬托出妻子的孤寂。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想象中正面描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愿望。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却从对面落笔,写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诗人巧用对写法,把他们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古代的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难以自已,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一、二句正面直写自己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这两句发自诗人心灵深处的诗句,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三、四两句诗人改变写作角度,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在生活实感的基础上,由对面写来,想象兄弟们重九登高 而思念自己,这是更深一层的描写。重阳佳节,家中弟兄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很自然地会感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诗人运用对写法,把对兄弟的思念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2
诗歌中的对写法与想象在文学表现手法和意义上有显著的区别。
对写法是一种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第三方视角,描绘出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人通过描绘亡妻的形象和生活,表达出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怀念,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悲痛之情。这种写法避免了直接抒情的平淡和露骨,使诗歌更加婉转、优美。
想象则是诗人通过联想和虚构,开拓出更广阔的意象空间,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将瀑布描绘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描绘不仅表现了诗人豪放的个性和创新思维,也让读者领略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综上所述,对写法注重的是诗人以第三方视角描绘内心情感,追求含蓄深沉的效果;想象则注重诗人的联想和虚构,追求丰富和创新。两者在文学表现手法和意义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