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门学科的学习要先从它的历史开始

如题所述

想学好一门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知识在脑子里,心里,织成一个网!横竖交叉,繁而不乱。例如你所说的历史,第一部要熟读课本,较熟地掌握课本内容;第二步就要自己理出一个线索。书中的知识是掺杂在一起的,需要你来理顺,这也是所谓的“把书读薄”。例如列一张大表,以年代为线索的,把每一年发生的事细致地按时间排列。在列一张表,以国家为线索,把一个国家多少年来发生的事排列,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来。这样你就编出了一个网,竖线是时间,横线是国家。每次背时先按时间线路背一遍,再按国家线路背一遍(当然这样整个背一遍需要几天),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已能融会贯通,别人怎末问都没问题,因为在你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其实这即可谓总结归纳。我还要告诉你,想学好一门课,不要求多求难,先好好把书吃透,如果有兴趣再看其他相关书籍,因为一来课本是多少老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就是针对学生的难度和广度;二来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太多,并且正史野史你恐怕难以辨别,即便是正史单太细的史书你不需要看。“乱投医”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其他可也一样,有些可能需要多些线索,即除了横竖线外可能还要织条斜线,但只要脉络形成了,一来你背起来更科学,二来你掌握得更全面,可以融会贯通。这是我一个过来人的箴言,

历史这门学科有什麼用?我们先从古人学历史的原因来看看,在古代中国社会,学习历史是士人求学过程必经的过程,读书人学历史,最重「鉴往知来」,尤其是皇帝,读史书是小皇帝从小必修的功课,为什麼?因为古代的人普遍相信,历史中提供的经验有助於统治者处理政事,也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材料,从孔老夫子开始,他就用周朝的历史书『尚书』来教他的学生,他自己也写历史书--『春秋』,他很用心的用道德标准挑选了一些史事,根据孔夫子的想法,他认为好的史家要『直书』,不管好或坏的事都要写下来,好事夸赞他坏事要批评他,目的是什麼?为了让后世的子弟学习,也因此古代的中国人都很重视自己死后的历史评价。读书人也会为了教育的目的编写史书,著名的编年史书『资治通鉴』就是宋代的大臣们写给皇帝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古代皇帝几乎都要读。

好,老师说了半天,或许你现在就会开始想,那我们现在的人学历史作什麼?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吗?或者是从事政治吗?要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有上过公民课就可以了、况且我长大以后要做张忠谋赚大钱,我也不从政,那我们学历史干嘛?如果我们从结果论来看问题,的确是这样子。可是,这就忽略了学问的特性,思考方式也太简单。世界上所有的学问研究到高深的地方几乎都不是实用的,举个例子,我们国小毕业的数学程度就足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高中学的数学,甚至物理、化学甚至大学的科目不都没用了吗?那我们为何还学?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深度不同。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曾经坐过车,坐车很容易,但是设计一辆车很难,这背后有许多复杂的思维方式,大学教的就是要你设计一辆车,因此我们在高中阶段就开始用这些科目训练人的思维,目的是帮助你处理比较复杂的事物,我们需要这种学习历程,因为这是成为科学家必经的思维训练。

历史这门科目也是训练我们的思维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什麼?为了应付现代人复杂的社会与生活环境,成为解决人文社会问题的专家。古代人的学历史,其实是他们认为历史这门学科可以当作是思维的训练,他们选择有关做人做事道德的题材、有关政治的题材,目的是希望训练出道德高的政治家。但是现在的人要求的更多,我们要从历史思维理训练得不止是政治家,还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等…..具备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的现代人,高中阶段选择的历史题材比国中更宽广、学的也更多,从古到今、学贯中西、题材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包山包海内容实在很多,老师刚刚说了半天古人为何要学习历史,其实想要说的是,古人其实是选择了历史的一小部分,用来训练古人的思维,我们现在人要选择的题材的更多,目的也是用来训练你们的思维。

还有,历史这门学科属於人文社会科学,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素养,所以历史课里面一定有文化史,尤其是要念社会组的学生,高三都要修文化史,是因为我们希望你们人文素养要比自然组的学生还要高。

好,现在我们知道高中教历史的原因了,那什麼样的人可以把历史学好?答案很简单,就是具备历史思维的人。那要怎麼增进历史思维呢?简而言之,是你的『深度』要增加,当我们说思维的时候,表示你要常常思考,因为这样才会有「思维」会出现,那什麼东西可以增进人的思考?孔夫子曾说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就是这五种功夫可以增进你的思考,简单的说,就是你阅读的功夫要做的好,多读书、要多问问题把问题的症结搞懂、谨慎的思考问题、分辨问题意识所在、把所学谨慎的验证实行它。或许有人还会问,老师,我当然知道要读书的第一步就是要多读书,但是我现在上高二了,这样还来得及吗?当然来得及,读书只恨不开始,只要开始了都不嫌晚,如果要节省功夫,老师可以直接推荐你好书啊!那更快可以增进阅读的成效。在研读历史这们学问上,多读史书是第一道功夫,尤其是好的书,可以帮助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知识与事件的精华部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的最好故事书就是『史记』,『史记』里有很多人物的故事,当你以看故事的心情去看这些古代人物的『列传』、多读史书,慢慢的你的Data多了、如同电脑记忆库资料多了,思维就会慢慢出来了,当你看的历史事件随时间而增多,你慢慢的也会推导出因果关系来,进而有自己的想法与评价,看完人的故事,然后你可以再看历史事件的经过与影响,然后慢慢的去找出问题的核心,这样你的「历史思维」就会一点一滴的出来,你的历史自然也学的很好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谈谈『如何学好历史?』根据近年来学测与大考中心、新课程的改革,其实他们共通点就是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题目强调思考的逻辑。高中生除了必须学会区分历史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也要具有因果关系、实证推理、记忆历史知识这几种能力。因此,学生必需具备三种武功,一、找重点:从没见过的「资料」找出符合时代背景与历史的知识;二、做整理:学到一件历史上的重要史实与事件,必须要统整史实找出脉络,或是从历史脉络里找出背后的事件;三、找因果:从史实中归纳、找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三个功夫培养出来了,面对任何复杂的试题,很快就会应付自如,如果再加上你认识许多的历史知识,那更是天下无敌了。

我们最后再来谈谈历史这门科目在考试准备的一些小技巧,在准备学测的考试方法上,由於学测属於社会科范围,学测考题主要是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念,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因此掌握观念与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十分重要。社会科要拿高标,历史掌握了关键的分数,因为地理和公民主义的题型比较固定,难度比较好掌握,历史科由於课程纲要未定,因此题目变动比较大,这在指定科目考试时尤其如此,因此在准备考试上,高二先精读高一中国史、中现的部分,世界史的上册部分,高三准备考试时最好能多看几个版本的教科书、精熟历届的「推甄」「联考」「指考」考古题,在西洋史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的范围资料要多读,以补充教材里偏重文化史的不足。另外台湾史的部分要多读,因为这是近年考试的大重点,但偏偏课本教材却讲的不够多,因此课本之外,最好一定要读一些增进知识的小文章,如『历史月刊』、『台湾史小事典』都是很好的补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