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岑叁和高适都是著名的一————诗人

如题所述

  唐代的岑叁和高适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诗人。

  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字达夫。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世称“高常侍”。
  岑参(715—770),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李颀(690?— 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今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好朋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较少。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

  产生原因
  一、由于边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边塞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二、有些文人向往边塞风光和塞外生活,有机会到边地漫游:
  三、有些诗人对朝廷的穷兵黩武不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1
唐代的岑叁和高适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两人并称“高岑”。

岑参,唐朝人 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属,名参商之参”(王骧:《痛悼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年),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进行推断,岑参以“参”为名,其前贤以此为名者——曾、曹,假定岑参取名是取效曾参的。笔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兄岑况颇有文名。刘长卿写过五绝《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兄教养长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效法儒家荀况,或者“况”作“比况之况” 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效法儒家曾参,或者参有“比勘、验证”义。《荀子》“参稽治乱通其度”)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第2个回答  2015-06-14
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诗歌创作.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他的边塞诗就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其代表作《燕歌行》,思想感情复杂,基调慷慨悲壮,骨气沉雄浑厚.高适的边塞诗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尚质主理,兼有气骨,风格凝重深沉,雄浑悲壮.唐·殷皤《河岳英灵集》卷上:“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岑参早岁陷孤贫,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名世.
岑参的诗歌创作.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这些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0-21
唐代的岑叁和高适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高适(700-765),字达夫。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世称“高常侍”。
岑参(715—770),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第4个回答  2015-10-21
边塞诗人。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