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根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需要履行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所以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事故,都需要组织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实施,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一般包含六项内容。
第一,需要确认重大事故隐患的分类标准,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重大事故是指造成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死亡,或者五十人以上一百人以下重伤,或者五千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接着就是要根据此标准,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第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六项内容如下:
1、治理目标和任务。这是主要负责人最先需要确认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有了准确的目标和任务,安全生产过程才能进行;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了方向之后,就需要确认接下来该如何做,安全生产才能继续;
3、经费和物资的情况。仅仅纸上谈兵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费用和物资的支撑,各类明细都需要写清楚,明确了各类明细,才能落实、分配和维护;
4、机构和人员的确认。仅仅有金钱和物质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确认负责治理的机构是什么,人员有哪些,这样才能将责任落实到人,让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进行,更加有保障;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有时间和具体要求的约束,才能既高效,又保质保量;
6、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特殊情况,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影响整个儿进程。
在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因此有些地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还需要简要介绍一下,重大事故隐患的现状、产生原因及难易度分析,所以一定要灵活应变,以实际情况为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3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扩展资料:

安监总局明确40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三、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六、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七、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八、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

九、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十、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

十一、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十二、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十三、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十四、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十五、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十六、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七、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

十八、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十九、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新建装置未制定试生产方案投料开车;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二十、未按国家标准分区分类储存危险化学品,超量、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

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作业人员带药检维修设备设施。

三、职工自行携带工器具、机器设备进厂进行涉药作业。

四、工(库)房实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核定人数。

五、工(库)房实际滞留、存储药量超过核定药量。

六、工(库)房内、外部安全距离不足,防护屏障缺失或者不符合要求。

七、防静电、防火、防雷设备设施缺失或者失效。

八、擅自改变工(库)房用途或者违规私搭乱建。

九、工厂围墙缺失或者分区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

十、将氧化剂、还原剂同库储存、违规预混或者在同一工房内粉碎、称量。

十一、在用涉药机械设备未经安全性论证或者擅自更改、改变用途。

十二、中转库、药物总库和成品总库的存储能力与设计产能不匹配。

十三、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四、出租、出借、转让、买卖、冒用或者伪造许可证。

十五、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危险等级超许可范围或者生产使用违禁药物。

十六、分包转包生产线、工房、库房组织生产经营。

十七、一证多厂或者多股东各自独立组织生产经营。

十八、许可证过期、整顿改造、恶劣天气等停产停业期间组织生产经营。

十九、烟花爆竹仓库存放其它爆炸物等危险物品或者生产经营违禁超标产品。

二十、零售点与居民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者在零售场所使用明火。

参考资料:人民网-安监总局明确40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8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扩展资料: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表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方案。

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

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18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根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需要履行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所以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事故,都需要组织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实施,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一般包含六项内容。
第一,需要确认重大事故隐患的分类标准,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重大事故是指造成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死亡,或者五十人以上一百人以下重伤,或者五千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接着就是要根据此标准,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第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六项内容如下:
1、治理目标和任务。这是主要负责人最先需要确认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有了准确的目标和任务,安全生产过程才能进行;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了方向之后,就需要确认接下来该如何做,安全生产才能继续;
3、经费和物资的情况。仅仅纸上谈兵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费用和物资的支撑,各类明细都需要写清楚,明确了各类明细,才能落实、分配和维护;
4、机构和人员的确认。仅仅有金钱和物质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确认负责治理的机构是什么,人员有哪些,这样才能将责任落实到人,让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进行,更加有保障;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有时间和具体要求的约束,才能既高效,又保质保量;
6、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特殊情况,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影响整个儿进程。
在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因此有些地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还需要简要介绍一下,重大事故隐患的现状、产生原因及难易度分析,所以一定要灵活应变,以实际情况为重。
第4个回答  2015-07-18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相似回答